“双减”背景下推进小学家校共育的策略
王素丽
长垣市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双减”政策通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推动基础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家校共育作为落实政策的关键抓手,需解决沟通低效、资源分散、家长参与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政策要求与现实困境,提出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完善家长赋能机制、整合社会资源等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验证可行性,以期为优化家校共育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共育;协同育人;策略创新
一、引言
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小学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革:学校需承担更多课后服务责任,家庭需从“唯分数论”转向全面发展理念。家校共育从“边缘辅助”升级为“核心路径”,但实践中仍存在“学校热、家庭冷”“形式化沟通多、实质性合作少”等矛盾。如何通过策略创新实现家校共育的提质增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双减”政策背景及其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双减”政策是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该政策的出台旨在缓解学生过重的学业压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小学教育阶段,“双减”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需要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课外作业量。同时,政策也要求严格控制校外培训,这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家长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学校也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双减”政策对家校共育的导向作用
(一)重构家校责任边界
1. 学校主体性强化:课后服务时长增加,要求学校在作业设计、兴趣培养等领域与家庭深度协作。
2. 家长角色转型:从“作业监督者”转变为“成长陪伴者”,需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等非学科活动。
(二)聚焦核心素养培育
政策强调“五育融合”,家校需协同关注学生。
德育:共同设计红色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
劳动教育:联合开发家务劳动清单、社区实践项目。
(三)资源整合需求升级
校外培训缩减后,家校需共同挖掘社会资源(如博物馆、企业基地、社区等)填补教育空白。
四、当前小学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
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家校共育尤为重要,因为这一时期是学生性格养成和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有效的家校共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然而,当前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我校作为县直学校,近几年接收了很多的农村进城家庭,家庭环境差异很大。更是影响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家校共育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沟通机制表层化
1. 单向通知为主:家校互动多局限于作业布置、活动通知(如微信群消息),缺乏双向反馈。
2. 个性化沟通缺失:特殊需求学生(如留守儿童、学困生)缺乏针对性支持。
3. 家长会频次低、内容同质化,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4. 家校沟通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二)家长参与能力不足
1. 理念滞后:43%的家长仍以分数为教育核心目标,忽视兴趣培养。教育资源的整合存在困难,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时存在差异。(数据来源:2023年《全国家校共育调研报告》)。
2. 技能欠缺:缺乏心理健康辅导、项目式学习指导等能力。
(三)协同资源碎片化
1. 校内资源孤立: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活动缺乏衔接。
2. 社会资源利用率低:社区、企业等第三方资源未纳入共育体系。
3. 双职工家庭时间有限,参与家校活动存在现实障碍。
四、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1. 数字化平台赋能
开发家校共育APP,设置“学业反馈”“心理辅导预约”“资源库”等功能模块。如:班级微信群、小管家、钉钉等搭建“家校智慧圈”,另外我校“家校协同云平台”实现家长满意度提升25%。
2. 分层沟通模式
普通学生:定期进行线上家长会以及线下家长座谈会。
特殊群体:针对学困生、特殊需求学生,建立“一对一”家访制度;针对共性需求,开展主题式家长沙龙,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员”联合家访制度。
(二)实施家长教育赋能计划
1. 课程体系设计
| 课程类型 | 内容示例 | 形式 |
|---------- |-------------------- |-----------------|
| 政策解读 |“双减”内涵与家长责任 |线上直播+问答 |
| 能力提升 | 亲子沟通技巧、时间管理| 工作坊+情景模拟|
2. 建立家长互助网络
组建“家长导师团”,由经验丰富的家长分享育儿案例。
设立“家庭教育互助日”,促进家长间经验交流,分享育儿经验,形成同伴支持网络。
3.定制化家长课程:
内容设计:涵盖心理健康指导、项目式学习辅导等;
形式创新:采用微课、直播等碎片化学习方式,不定时向家长推出“家长成长学院”系列短视频。
(三)打造“家校社”资源共同体
1. 开发实践育人基地
向学校申请试验田,开发体验基地(如“种植小能手”“环保小卫士”活动)。
2. 引入专业力量
聘请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
3.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如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监督。家长委员会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后勤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此外,家长还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活动组织等工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4.整合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应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教育咨询、培训等服务;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和社会资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例如,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开展职业体验课程;组织学生到家长工作的单位进行参观学习等。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1. 家校共育积分制
将家长参与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家长参与度转化为“教育积分”,可兑换研学机会或图书资源。
评选“共育示范家庭”或“优秀家长”,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激发家长内生动力。
2. 双向评价体系
家长评价学校共育工作,学校反馈家长参与成效,形成闭环改进机制。
五、实践案例与成效
策略:每日推送家庭教育微课,每周组织家校线上研讨,每学期举办亲子实践日。
成效:家长参与率从52%升至89%,学生焦虑情绪下降18%。
六、结论与展望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家校共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双减”政策为家校共育提供了从“形式合作”转向“实质共生”的契机。在“双减”背景下,推进小学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深化家校合作内容和形式。通过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只有家校携手,才能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需进一步探索:
1. 技术驱动:利用AI、大数据实现家校共育精准化。
2. 城乡协同:作为城区学校,针对来自不同乡镇的家长,以及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等,设计差异化共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Z]. 2021.
2. 李华. 家校共育数字化转型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2): 56-62.
3. 王磊.“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创新[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