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控举措研究

作者

韦有岭

连云港铭禹水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222100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措施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举措,旨在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和工程的安全性。

关键词:水利水电;混凝土;施工;质控

引言: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混凝土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其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尤为重要[1]。

一、水利混凝土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一)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低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阶段,出于成本控制的考量,设计者往往过于侧重结构的安全性,而忽视了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这一同样重要的因素。这种设计倾向,实际上是对工程长期效益的一种短视行为。随着社会对工程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工作性能及抗渗性等性能指标已逐渐被纳入设计考量范畴,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现实中不难发现,许多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设施,如溢洪道泄洪槽、防渗墙、挡墙等关键部位,仍普遍采用C20等级的混凝土。这一强度等级相较于更高标准的混凝土而言,显然偏低,难以满足工程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长期使用需求。长期以往,这些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构件极易受到环境侵蚀、磨损及内部应力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性能退化,甚至引发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和耐久性[2]。

(二)生产工艺水平低,施工技术水平不高

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生产工艺水平低与施工技术水平不高是制约工程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材料问题尤为突出,粗骨料分级使用不当,加之破碎机械性能不佳及开采位置频繁变动,导致骨料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施工配合比的准确性和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同时水泥等关键材料的储存条件不达标,防潮防雨措施缺失,进一步加剧了材料质量的恶化,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人工投料方式虽普遍,但误差大、控制不精确,尤其是水泥灰量和拌合用水量的随意调整,直接导致了混凝土配合比的偏差。此外搅拌设备落后,搅拌时间短且不均匀,难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泵送和浇注环节,外加剂的掺加不规范,用水量和含砂率的随意调节,更是加剧了混凝土输送和浇筑的困难,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进度和质量[3]。

二、水利水电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运用

(一)混凝土搅拌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混凝土搅拌技术是保证浇筑质量的首要环节。采用机械化搅拌不仅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还能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搅拌过程中,对原材料质量的严格把控是首要任务,任何不合格的材料都不应进入搅拌流程,以从源头上保障混凝土的质量。搅拌过程中,原材料的配比需精确无误,这是决定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因素。一旦配比出现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关键指标。对于需添加外加剂的混凝土,掺入量的控制同样重要,过量或不足都可能对混凝土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搅拌顺序也是不容忽视的细节,它直接影响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和工作性能。正确的搅拌顺序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执行,确保每一道工序都准确无误。搅拌完成后,对混凝土搅拌效果的检查同样关键。通过外观检查、取样检测等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质量问题,避免不合格混凝土流入后续施工环节。一旦发现混凝土质量不达标,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追溯问题源头,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搅拌好的混凝土应及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浇筑,以避免因长时间存放导致的性能下降。在运输过程中,也应注意采取必要的保温、保湿措施,确保混凝土质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4]。

(二)混凝土坝的施工工艺

1分缝分块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由于工程规模庞大、工程量繁重,混凝土浇筑通常难以一次性完成。为确保施工质量和提高结构稳定性,分段浇筑法成为了常用的施工方法。其中,分缝分块技术是关键环节之一,主要包括三种工艺:错缝分块技术是一种基于高度和方向交错设置的竖缝进行浇筑的方法。这种技术的特点在于浇注块体积小,有利于温度控制,因为小块浇筑能够减少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的累积,降低温度裂缝的风险。错缝分块需要精确分析高度和方向,以确保竖缝的交错布局合理,这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精度提出了较高要求。通仓分块工艺则是一种无需事先埋设水管的浇筑方法。通仓分块对温度控制要求极为严格,因为长时间、大面积的浇筑容易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进而产生温度裂缝,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严格的温控措施,如采用冷却水管、调整浇筑速度等,以确保混凝土质量。纵缝分块技术是一种操作简便、温度控制相对简单的分块工艺。它主要通过在坝体纵向设置缝隙来进行分块浇筑,纵缝分块便于后续接缝灌浆等处理措施的实施,提高坝体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

2合理布局接缝注浆管理体系

接缝注浆管理体系的构建需综合考虑工程特点、地质条件、材料性能及施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明确注浆目的与要求,针对不同部位的接缝特性,如缝宽、缝深、缝向等,制定差异化的注浆策略。采用科学的注浆方法,如盒式灌浆法虽能有效控制浆液流动范围,但应结合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适用;重复注浆体系则适用于需多次加固或修复的情况,确保注浆效果持久;缝注浆系统则需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与接缝张开度,避免过度注浆导致结构损伤。在管理体系中,应建立严格的注浆参数监控机制,包括注浆压力、浆液配比、注浆速率等,确保各项参数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加强注浆过程中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利用现代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内窥镜检测等手段,对注浆效果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3接缝注浆施工工艺

接缝注浆施工工艺的严谨执行是保障施工质量的核心。施工前,需对坝体接缝进行详细勘察,明确接缝位置、形态及尺寸,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先横后纵”的原则,即先对横向接缝进行注浆,再处理纵向接缝,以减小注浆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在注浆材料的选择上,应优先选用性能稳定、流动性好、凝结时间可调的水泥基浆液,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浆液的配比,以满足不同接缝的注浆需求。注浆时,应缓慢提升注浆压力,同时观察接缝张开度的变化,确保注浆压力与接缝张开度处于安全可控范围内。当接缝被浆液完全填充且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停止注浆。此外接缝注浆施工还需注意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音、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作业,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控举措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水平。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奖惩机制,以激发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中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家成.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实践[J].工程机械与维修,2024,(07):37-39.

[2]尹晓冰,刘亮,陈俊全.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3,8(07):72-74.

[3]梁荣,王华明,袁婷.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20):152-153+156.

[4]匡雄伟.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清洗世界,2021,37(07):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