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多元教法,驱动高中历史从感性迈向理性
俞钰培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 南通 226300
摘要:本文聚焦于高中历史教学,通过探讨从感性知识转向理性知识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旨在为历史教育提供实践反馈与理论支持。分析当前教学现状后,本文阐述了感性与理性知识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一系列具体教学策略,力求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实践表明,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历史;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教学策略;历史思维
一、引言
高中历史教育不仅涉及对历史事实的简单叙述,更关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历史素养的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推动,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从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变,成为了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感性知识是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初步感知,而理性知识则是对历史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理解。促进这种转变,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全面认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铺平道路。本文将探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期望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加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与综合素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内涵及关联
1. 感性知识的内涵
感性知识是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获得的历史信息,包括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的认知,以及通过图片、影视资料形成的对历史场景的初步印象。这种知识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例如,学生在观看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电影时,能够直观感受到当时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了解到事件背后的国际国内背景。
2. 理性知识的内涵
理性知识是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的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包括对事件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它的特点在于抽象性和系统性,例如,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时,通过了解其根源、经过与后果,可以深入分析这场运动对中国现代化和思想启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国际形势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3. 两者的关联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是历史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感性知识为理性知识的形成提供基础,而理性知识则深化和拓展了学生对感性知识的理解。感性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而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和理解历史,从而在课堂上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循环。
三、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 过度依赖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依赖教材,将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传授给学生,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与拓展。研究显示,超过60%的学生表示,在这种传统模式下,课堂显得无趣且难以理解复杂的历史事件。比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若教师仅仅列举制度的条目,而不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背景和演进过程,学生将难以真正掌握这些制度背后的历史逻辑。
2. 教学方法单一
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致学生参与度低,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他们从感性理解到理性分析的转变。例如,在教学世界历史时,如果教师只进行口头讲述,学生便无法直观感知事件间的地理位置,从而影响到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3. 忽视学生思维培养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强调知识的递送,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机械地背诵知识点,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训练,这使得他们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时面临困难。例如,学生在考试中对需要分析历史原因、古今中外历史事件的比较或评价历史人物的题目失分较多,这显示出他们在历史思维能力上存在不足。
四、从教学方法角度促进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变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创设具体情境。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播放历史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可以模拟游行、演讲等场景,深入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社会影响。这种参与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促进了对历史意义的理性思考。
2. 史料教学法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运用丰富的史料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为全面的历史信息,并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意识与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且可信度高的史料,如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名人日记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例如,在教授“美国1787年宪法”时,教师可以展示宪法的原文片段、制宪会议记录及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观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史料,深入分析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原则与影响,从而培养他们对美国宪法的理性认知。
3. 小组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与探究。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何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通过分组查阅资料与讨论,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并形成对工业革命原因的理性理解。在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分享个人的感性认知,相互启发,共同提升。
4. 实地考察法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或红色纪念馆。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代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亲眼看到古代的文物、建筑等,对古代的社会生活、文化等有感性认识。参观结束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汇报参观感受,教师再进行引导和总结,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历史发展规律和本质的理性认识。
五、结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变是提升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实地考察法等,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实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高其历史学习效果。此种转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更能培养他们成为有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公民,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星虎,历史教学与思维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李晓春,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育探索,2019,32(3):45-48。
【3】王德才,史料教学法:理性思维的培养途径,现代教育,2021,45(2):22-26。
【4】孙丽芳,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历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2020, 18(5):34-37。
【5】刘伟,实地考察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研究,,2022,47(4):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