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粮油仓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柴永韬 姜东辉 杨金廷

天津凯涛奇食品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1723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粮食需求量逐年增加,对粮食保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粮食保管现状,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策略,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粮油仓储;问题;对策

引言

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直接影响其营养价值及安全性,这直接成为粮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和光照条件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粮食储存品质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粮食中的生化反应和微生物活动,进而影响粮食的保质期和消费适宜性。基于此,探索不同储存环境下的粮食品质变化,通过对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和光照条件的系统分析,揭示了这些环境因素具体如何影响粮食的生物化学稳定性和微生物稳定性。同时,探讨如何通过现代储存技术优化储存条件,以防止粮食变质。

1储存环境对粮食品质的影响

1.1温度对粮食品质的影响

温度对粮食储存品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理论上,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可显著减缓生物化学反应和微生物活动,从而保证粮食品质。第一,温度上升会加速粮食中脂肪的氧化反应,导致脂肪酸分解,形成不饱和脂肪酸和自由基。其中,脂肪分子在自由基中间体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分解后又会生成醛类和酮类物质,导致粮食出现风味恶化和潜在毒性。第二,高温环境促进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的分解,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异味,并降低粮食的营养价值。除了化学变化,温度还会影响粮食中水分的活动,高温会加速水分蒸发,导致粮食干燥和硬化,影响粮食的质感和加工品质。

1.2湿度对粮食品质的影响

湿度控制在粮食储存中至关重要。湿度过高会直接导致粮食中水分活性增加,从而为霉菌或其他微生物提供理想的繁殖条件。微生物生长不仅消耗粮食中的营养成分,还可能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高湿度还会增强酶的活性,加速粮食中生物化学反应进程,如淀粉水解,淀粉分子与水分子反应,生成可溶性糖类,会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在宏观层面,高湿度还会影响粮食的物理性质,如黏度和质地。粮食吸湿后,容易结块、结露,不仅影响其美观和质感,还会加大其机械加工处理难度,磨粉效率低。另外,湿度过高还会引发粮食自燃,尤其是油脂含量较高的粮食中更为常见。

2粮油仓储中存在的问题

2.1粮油仓储环境不完善

粮油作为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材料,其仓储管理对确保粮食安全及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粮油仓储管理方面,仓储环境的不足往往对粮油的保管与质量造成很多问题。温度、湿度控制对仓储环境特别重要,温度高、湿度大,粮食易变质、发霉,使其品质下降、储存期缩短。但由于粮油仓房环境原因,如气密性达不到标准要求,导致仓内温湿度极易受到仓外气候环境影响,致使粮食及油脂在保管过程中品质下降较快,影响粮食食用品质及经济效益。仓房内通风设施对仓储环境的影响。通风好,空气流通顺畅,能避免潮气积聚、粮食变质。但有些粮油仓房通风系统设计达不到标准要求或维修保养不到位,造成通风不良,产生通风死角,造成粮堆内部四周、底层距离地坪30~50厘米处及杂质聚集区水分增高,生霉变质。仓房防潮效果对储粮环境的影响。潮湿环境中粮食、油品易吸湿而引起变质、酸败。但部分仓房防潮措施不到位,缺少行之有效的防潮设备与措施,使仓房内湿度过高,对粮油储藏造成不利影响。

2.2粮食保管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我国在粮食保管技术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大型粮食储备库和现代化粮食企业拥有先进的储粮技术和设备,能够较好地应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技术,并积极研发气调储粮、生物防治等新技术,但部分基层粮食收储企业和农村储粮户因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储粮技术较为落后。例如,一些基层粮库仍然采用传统的自然通风、人工翻仓等方式进行储粮,缺乏必要的温湿度控制设备和害虫防治手段,导致粮食在保管过程中容易出现发热、霉变、虫害等问题,从而造成粮食损失。

3基层粮油仓储对策

3.1优化粮油仓储环境管理

仓储环境管理作为粮油仓储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保护粮油质量,提高仓储效率和保障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大豆储存管理普遍采用仓储环境管理方式,其目的是使大豆品质与营养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确保大豆在储存过程中不会受到损失。关于美国大豆储存环境管理最主要的就是要控制好温度与湿度。大豆对温度、湿度要求比较低,所以合理控制环境条件对保持粮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大豆最适宜储存温度是10~15℃,相对湿度是60%~70%。仓房设计及施工阶段要考虑使用隔热、保温等材料来减少温度波动及热量传导等问题,并要合理选用通风设备来控制湿度及维持空气流通。同时对大豆贮存时的环境管理而言,避免氧化、霉变是一个关键环节,大豆贮藏中易被氧化而使品质下降。为保护大豆营养价值,延长大豆生理活性,可以通过添加氮气,消除储粮仓中氧气浓度等措施来延长大豆的生理活性时间。另外,大豆在贮藏期间易滋生霉菌,所以要保持仓房内部环境干燥洁净,经常除尘杀菌,确保贮藏大豆免受霉变危害。对大豆储粮过程的管理来说,仓房内货位划分和大豆堆放同样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对货位进行合理分割可增加存储密度与效率,使仓房利用率更高。大豆仓储环境管理一般是散装,散装堆放是为了确保大豆存放密度、节约空间、并方便粮食从挡粮门输送、便于管理与调度,且散装堆放适合小批大豆临时储存加工,便于管理检验。要合理地安排走道板以方便保管员检查全仓粮情。

3.2提升粮食保管技术水平与应用推广能力

提升粮食保管技术水平与应用推广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大对粮食保管技术研发的投资,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解决我国粮食保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研发和推广应用绿色、高效、安全的储粮技术,如新型气调储粮技术、智能控温储粮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以提高粮食保管的质量和安全性,降低储粮损耗。②加强对粮食保管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服务。建立健全的粮食保管技术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基层粮食保管企业和农户参加储粮技术培训,以提高其储粮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同时,加强对粮食保管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通过建立示范库、示范基地等方式,让更多粮食保管企业和农户直观了解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搭建粮食保管技术交流平台,为粮食保管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咨询、信息共享等服务,进一步推动粮食保管技术的普及与提高。

结束语

从储粮企业的角度来看,储粮环节粮食损耗的原因主要包括制度执行和人员操作造成的账面数据的损失,静态储存期间通风等保粮措施所导致的水分损耗以及虫害、霉变、发热等导致的粮食干物质的消耗。其中,有关制度执行方面所导致的损耗在严格规范管理之后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但静态储存期间的粮食损耗,需要更多科学的保粮措施才能真正降低,因此不断探索和研究更加科学绿色的储粮技术才是未来粮食储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婧.粮食贮藏的重要性与注意事项[J].农业机械,2023(9):24-25.

[2]尹博,甄行,周振环,等.粮食储存安全要素分析及储粮技术发展现状[J].粮食加工,2024,49(1):96-101.

[3]季倩茹.粮食贮藏过程中碳氮比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品质的影响研究[J].中外食品工业,2024(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