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作者

石开宇

崇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湖北咸宁 437500

高中作为学生从青涩迈向成熟的转型起点,许多学生仍带着初中时期的活泼随性特征。当他们直面高中更紧凑的学业安排与更丰富的人际场景时,往往会陷入困境。而卓越的班级文化与积极的班风,正是化解这一难题的重要力量。以包容的集体氛围为新生搭建融入桥梁,让其快速消除陌生感、体会集体温暖,以隐性的价值规范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学行习惯,为三年学业发展奠定基础,更以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在集体中的角色定位,构建坚实的归属感,更为其身心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一、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搭建“价值引领、学风筑基、氛围赋能、个体共生”的有机立体框架。其一,以共识性的班级愿景与精神内核为导向,锁定集体发展的清晰航向。其二,以严谨扎实的学风建设为根本,利用互助研学模式与多元激励机制,筑牢学生学业成长的坚实基础。其三,以包容民主的班级氛围为依托,通过特色主题活动与自主管理实践,凝聚集体向心力。其四,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原则,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激发学生内在潜能。这四大要素协同发力,最终达成集体凝聚力与个体成长力的同步提升。

二、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打造和谐的班级物质文化

高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转变唯分数论的功利化倾向,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学科教学协同推进。在具体的实践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个性化表达平台,通过组织全员参与每周黑板报的主题策划、创意设计与制作实施,配套建立班级评分、学期评优及物质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与参与感。与此同时,以“人文化、个性化”为导向优化教室环境,针对空间瑕疵(如,墙面破损),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作品等艺术形式进行装饰改造,让教室从单纯的学习场所转变为具备温馨氛围与文化内涵的成长空间。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的价值在于以明确的行为准则引导学生成长,而非禁锢个性发展。制度构建要遵循“奖惩分明、权责对等”的原则,实现规范与育人的统一。以卫生管理为切入点,建立分组值日责任制度,细化个人卫生与公共区域维护标准,对履职到位的小组给予学习用品等正向激励,对落实不力的小组则通过补充劳动、反思总结等方式强化责任认知。在此基础上,将该制度逻辑拓展到课堂秩序、作业规范、集体活动参与等领域,通过清晰的奖惩范围,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深化对集体的认同,最终达成“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涵养品格”的育人目标。

(三)积极组织丰富的班级活动

班级行为文化是学生在长期班级生活中沉淀的行为准则与交往模式,其培养要突破“唯学业”的单一导向,践行“劳逸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作为核心引导者,班主任要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学生自主实践的平台,激发其主体参与动力。以元旦晚会、主题班会等集体活动为抓手,可以构建“班委会统筹 + 全员分工”的运作机制,由班委会牵头制定活动方案、把控整体节奏,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分别承担场地规划、流程主持、现场协调、应急保障等具体工作。这种沉浸式参与不仅能系统提升学生的组织策划、沟通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更能让学生在协同实践中形成行为共识、涵养集体意识,推动班级行为文化从理论层面切实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日常行为。

(四)培养有带头作用的班干部

班主任的管理受时空条件制约,难以实现对学生的全程陪伴。而师生之间的角色分野容易催生心理距离,导致部分学生在面对教师时存在沟通顾虑,不愿轻易反馈问题或表达诉求。正是在这些困境中,班干部作为班主任管理的“得力助手”、班级运转的“核心枢纽”以及师生沟通的“桥梁纽带”,其不可替代性越发凸显。选拔班干部必须恪守“责任为本、表率先行”的核心准则。一方面,要求候选人具备深厚的集体情怀与主动担当的服务意识,能积极承接并落实班级事务,另一方面,要其在学业表现、纪律遵守、集体活动参与等方面树立标杆,以自身言行发挥正向引领作用。这类班干部不仅能高效辅助班主任推进班级管理、服务全体学生,更能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中锻炼组织协调、沟通应变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班干部的选拔则通过专题班会以规范化流程推进,班主任先要向学生全面解读班干部在凝聚集体力量、促进班级良性发展中的关键价值,并客观分析任职过程中要承担的责任压力与可收获的成长契机,引导学生基于自我认知做出理性选择。之后开放自主竞聘通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提交申请、阐述规划等方式参与竞选,最终以全班民主投票、现场公示结果的形式确定人选,充分保障选拔过程的公平性与透明度。

结束语:

总之,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绝非碎片化的形式堆砌,而是一项集系统性、成长性于一体的育人实践。在于促成物质环境的熏陶、制度规范的托底、行为实践的磨砺与精神价值的引领几大要素的融合。该过程既要班主任发挥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的主导作用,更依赖师生全员的参与、协同发力——只有确保各要素落地见效、各方共识凝聚成势,班级文化才能突破表层形式,真正成为涵育品格、整合力量的“精神内核”,更为学生的高中成长及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艳伶, 高万鹏. 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多维思考与实践路径[J].天津教育 ,2025,(16):28-29.

[2] 曹英 , 汪瑞芳 . 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 [J]. 山西教育 ( 管理版 ),2025,(05):107-108.

[3] 徐养杰 . 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J].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2021,(08):205-206.

石开宇,男,汉族,湖北崇阳人,学历一大学本科,职称:副髙,高三年级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