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

李立法

隆尧县东良校区大干言小学 055350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肩负着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任务,也承担着培养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职责。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正逐步让位于注重能力建构与思维发展的实践。反思能力作为关键的认知能力,是推动学生从“学会”向“会学”、从“会做”向“会思”的桥梁。它不仅帮助学生识别和修正错误,还能促进其总结经验、优化策略,提升学习质量。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普遍缺乏对解题过程与思维策略的自我审视,反思行为多停留在表面。为此,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引领,优化教学设计,将反思训练嵌入教学全过程,使其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聚焦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内涵、问题与策略,力图探索一条契合学生发展、贴近课堂实际的有效路径。

一、数学反思能力的核心价值与学生学习发展的关系

反思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知识理解、思维过程与学习策略进行回顾、评价与调整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自我监控以及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主动调节,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反思能力贯穿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既是解决问题后的自我检验工具,也是建构新知识与迁移旧经验的认知支撑。

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反思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教师引导,更需要通过多种学习情境的建构来激发学生的内在认知需求。具有良好反思习惯的学生,往往能够在遇到困难时回溯已有经验、分析问题成因、调整解题策略,最终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和深度应用。反之,缺乏反思训练的学生则容易机械模仿、路径依赖,学习效率低下,知识建构不牢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系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学习效果,也能促进其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反思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尽管反思能力在理论层面被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反思的课堂却相对匮乏。首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普遍以传授知识与解题技巧为主要任务,关注结果正确性多于过程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思维路径与策略的反省与调整。教学中常出现“讲解—模仿—练习”的线性结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少对自己学习状态的感知与思考。

其次,反思活动缺乏系统设计和持续推进,往往被视为课后附加内容或考试后的简单总结,而非课堂内嵌的教学任务。一些反思提问空泛抽象,如“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缺乏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难以从中发展有效的认知调节策略。同时,评价机制仍以结果为导向,忽视了对学生反思过程与反思质量的评价,削弱了反思训练的实践意义和发展动力。

此外,学生本身反思意识淡薄,缺乏思维语言支持,往往难以表达清晰的思考过程。教师若未提供结构化的反思引导与示范,学生极易流于形式,难以实现真正的思维提升。因此,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必须从课堂结构、教学设计与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整体优化。

三、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中反思能力的融合路径

有效的反思能力培养应融入学生熟悉且具有挑战的问题情境之中,借助任务驱动实现思维转化。在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称量物体”单元中,《曹冲称象的奥秘》是一则极具思维训练价值的案例。该课通过古代人物巧妙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间接测量与权衡思维。教师可结合文本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原理基础上进行推理与比较,如“曹冲为什么不用直接称象?”“你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这种称法存在哪些限制?”等,从理解走向重构,从模仿走向创新,逐步内化测量与估算策略。

这类教学设计中,反思不应局限于课后总结“你学到了什么”,而应贯穿任务全过程:预测阶段反思已知条件与推理路径,操作阶段反思方法选择与效率,归纳阶段反思结果合理性与推广可能。教师还可组织小组交流,引导学生相互质疑与辩证,促使其重新审视思考路径并再构建理解。

任务设置上应注意由易到难、由封闭到开放的递进安排,如从“称物体”过渡到“估物体质量”,再到“设计一种称象的方法”,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创新方案。在此过程中,反思能力作为认知调节机制始终嵌入学生学习行为中,推动数学学习向深度探究有效转化。

四、反馈机制与自主整理在反思能力发展中的支持作用

评价反馈是激发学生反思行为、提升反思质量的关键机制。传统教学中的“标准答案 + 对错判断”方式难以支持学生从错误中学习,教师应更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呈现与表达。在数学反思中,应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解题过程、解释原因、归纳方法,哪怕答案有偏差也应给予积极回应和引导,帮助其在反思中建立信心与逻辑清晰度。

建立课堂中的“同伴反馈”机制也是有效手段。学生之间的互评互动不仅促进了观点的多元生成,也能激发彼此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与修正理解。教师可通过“数学日记”“反思卡片”等工具引导学生记录每次学习中的问题、突破点与思维变化轨迹,积累个人的思维成长档案。

与此同时,自主整理环节也是反思能力发展的重要通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错题整理”“策略归纳”“方法对比”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与策略系统化,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些整理行为中,学生将学习过程外显化,促使其不断审视与优化思维方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五、结论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应仅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应致力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塑造与认知能力的提升。反思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是学生形成独立思维、自主学习和持续改进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反思能力的培养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多维评价与自主整理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强调反思能力的全程培养与系统推进。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建构支持学生反思的教学环境,将反思训练自然嵌入日常教学,助力学生实现从“学知识”到“学思维”的转变,真正落实“教会学生学习”的育人目标。未来的数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发展为核心,让反思成为每一个学习行为的内驱动力和成长引擎。

参考文献:

[1] 吴天艳 . 多媒体对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J]. 中小学电教 ( 教学 ),2022,(01):67-69.

[2] 杨斌 .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 [J]. 家长 ,2021,(05):24-25.

[3] 郭士猛 .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J]. 试题与研究 ,2019,(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