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张静
榆树市青山乡中心小学校 吉林榆树 130400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政策的落地成效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仍普遍存在数量过多、内容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缺乏分层与实践探究性等问题,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也制约了其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1.“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与理论基础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与严格的标准。其核心要求在于“控量”与“增效”并举。在“控量”方面,政策明确规定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例如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这要求教师必须精打细算,精选作业内容,杜绝机械重复和无效训练。在“增效”方面,政策强调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和育人功能,要求作业设计必须从“量”的堆积转向“质”的提升。
具体体现在:一是分层性与弹性,作业应体现选择性,设计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挑战等不同层次的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一刀切”;二是创新性与实践性,鼓励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如动手操作、生活应用、项目式学习等,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发展核心素养;三是趣味性与发展性,作业形式应多样化,融入游戏、故事、开放性问题等元素,激发学习兴趣,并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习惯养成与情感体验,避免惩罚性作业,切实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这些要求共同构成了“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刚性框架。其理论基础则根植于现代教育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作业应成为学生探究、应用和反思的载体;多元智能理论和差异教学理论支持分层、弹性作业设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作业难度应适中,具有挑战性但可达成;而数学核心素养导向则要求作业设计必须指向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关键能力的培养,确保作业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作业“量”的控制虽有成效,但“质”的提升仍显不足。多数教师表示已严格遵守作业时长规定,但为在有限时间内覆盖知识点,作业内容往往高度浓缩,倾向于选择教辅资料中的习题,导致作业同质化、模式化严重,创新性、探究性作业占比极低。其次,分层设计流于形式,难以满足学生差异需求。调查显示,虽然部分教师尝试进行分层,但多停留在“基础题 + 提高题”的简单划分,缺乏对学生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的精准评估,分层标准模糊,且学生选择权有限,导致分层效果不佳,学优生“吃不饱”与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依然突出。
作业形式单一,实践与探究性严重缺失。当前作业仍以书面计算、填空、选择等传统题型为主,动手操作、调查研究、数学游戏、项目式学习等实践性作业凤毛麟角。教师普遍反映设计此类作业耗时耗力,缺乏资源支持和评价标准,且担心学生安全与完成质量,使其望而却步。同时,学生参与度与体验感不佳。学生反馈作业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完成多出于任务驱动而非兴趣。部分学生表示在完成分层作业时感到压力或标签化,而实践性作业虽受欢迎,但因时间、资源或家长辅导能力限制,完成质量参差不齐。
作业评价方式单一,反馈效能低下。教师批改作业多以对错判断为主,辅以简单评语或等级,缺乏对学生解题思路、思维过程、学习态度的细致诊断与个性化反馈。学生自评、互评环节几乎空白,评价的诊断与激励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最后,家校协同存在障碍。部分家长对“双减”理解偏差,担心作业减少影响成绩,仍自行给孩子加码;而教师布置的实践性作业常因家长工作繁忙或辅导能力有限而难以有效落实。
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原则与策略
为有效应对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困境,切实落实“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的核心要求,必须确立科学的优化原则,并构建系统、可操作的设计策略。首要原则是精简性与高效性,即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与时长,精选最能体现核心概念、关键能力和典型问题的题目,摒弃重复性、机械性训练,确保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将时间释放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休息。其次,必须坚持基础性与挑战性相结合,在巩固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设计具有适度思维挑战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避免作业过于简单而失去价值。
分层性与弹性原则至关重要,应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兴趣差异,设计“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挑战”等不同层级的作业“菜单”或“套餐”,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实践性与应用性原则要求打破书面作业的局限,大力开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究性、实践性作业,如测量、调查、制作、游戏、解决真实问题等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应用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价值,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趣味性与探究性原则强调作业形式应多样化、情境化,融入故事、游戏、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学阅读、数学日记等元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综合性原则鼓励设计跨学科融合的长周期项目式作业,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发展性评价原则要求作业评价超越简单的对错判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品质、努力程度和进步空间,采用等级、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互评、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提供及时、具体、建设性的反馈,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进功能。
结论
“双减”政策要求小学数学作业实现从“控量”到“增效”的质变。尽管作业总量得到一定控制,但当前设计仍面临形式单一、分层不实、实践性作业匮乏、评价方式僵化等困境,难以适应学生差异化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为破解难题,作业设计应遵循精简、分层、实践、探究、趣味及发展性评价等原则,构建系统优化策略:精选核心内容,创新作业形式(如实践探究、项目式学习),实施弹性分层满足不同需求,设计长周期任务培养综合能力,并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实践证明,此类高质量作业能有效减轻负担,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深化知识理解,提升综合能力。然而,优化作业设计是系统工程,需教师更新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学校提供制度与资源保障,并加强家校协同。只有多方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赢目标,使数学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程方圆 . 聚焦分层设计,推进减负增效——“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J]. 新课程 , 2025, (13): 177-180.
[2] 王亚洲 . 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双减”下的小学数学高质量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J]. 新教育 , 2023, (S1): 16-18.
[3] 黄馥.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C]// 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 . 社会发展——跨越时空 经济基础论文集(一).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新河中心小学 ;, 2023: 312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