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图书馆文化育人资源的开发与服务创新

作者

李萃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2

引言:

在数字化教育革新以及高职“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双重带动下,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中心以及文化育人的关键场所,功能从“文献存放”向“资源挖掘与服务革新”转变。当下,部分高职图书馆的文化育人资源呈现出数字化水平不高、职业特性不显著、服务模式单调等情况,难以契合学生对于“线上式、个性化、职业化”文化资源的要求。数字化技术给资源的整合、服务的延伸开创全新的途径,借助研发契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并且创新服务场景,可以使图书馆变成衔接“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键纽带。

1 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图书馆文化育人资源的开发路径

1.1 数字馆藏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高职图书馆应基于“需求导向”开展数字馆藏的整合工作,构建“文化 + 专业”的双维度资源体系。一方面,要对与高职专业相适配的数字文献资源进行筛选,如针对机械类专业的“工业文化电子图书库”、旅游类专业的“地方文旅资源库”、护理类专业的“医药卫生人文数据库”等资源,同时对资源对应的职业素养要点予以标注,达成专业学习与文化熏陶之间的联动;另一方面,要整合可开放获取的外部优质文化资源,搭建起“一站式数字文化资源平台”,该平台可以支持按照“文化主题”、“专业方向”等分类来检索资源,让资源有效的“可被找到”。既可以降低学生获取资源的难度,又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更能快速地丰富育人资源地。

1.2 职业文化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在高职文化育人的进程中,“职业属性”的凸显尤为关键。在此背景下,图书馆应当着力开发具备行业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打造“行业工匠数字档案库”,要优先聚焦收集本校相关专业和区域内行业顶尖人物以及技能大师的成长故事、技术案例等内容,更要挖掘“不可复制的技艺经验”。然后,将素材精心制作成短视频以及音频访谈的形式,并附上对工匠精神进行阐释的文本。借此,形成“可看、可学、可分享”的视听资源库,既让资源增加了趣味性与感染性,又让学生可以借助数字平台真切感受职业精神的魅力又能学习到相关专业内大师的技术经验;其二,研发“专业场景文化微课”,需紧密结合高职学院专业实训的具体需求,制作微课程,例如“智能制造车间的安全文化”、“酒店服务中的礼仪文化”等,在微课程中,嵌入3D 动画用以生动演示职业场景中的文化规范;其三,搭建“虚拟职业文化展厅”,充分利用 VR 技术,将行业博物馆以及优秀企业车间工作的场景进行精准还原。如此一来,只需要通过图书馆移动端来进行互动,便可以以“沉浸式”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体验并感受职业环境中的文化氛围,有效强化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为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职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图书馆文化育人服务的创新模式

2.1 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服务场景构建

图书馆需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构建“线上吸引流量 - 线下进行体验”相互融合的服务场景。在线上端,借助图书馆的小程序以及公众号搭建“文化服务的矩阵”,开设“数字文化讲堂”,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线上的讲座,使学生无论是在宿舍、实训车间还是校外实习都可以通过线上任意端口来收看直播或查看回放;组织开展“线上文化打卡的活动”,学生通过线上端口报名参与,完成数字资源的学习、红色故事的分享等相关任务,便可以获得相应积分,然后用积分兑换学院或图书馆的文创类产品。在线下端,凭借图书馆的实体空间来设置“数字文化体验区”,为其配备 VR 设备、数字绘画板等工具,来开辟文化育人的新路径。学生在现场可以通过 VR 设备亲身感受虚拟职业展厅带来的独特体验,并且利用相关设备进行数字文化作品的创作。不光可以体验多样化虚拟互动的乐趣,也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资源的可及性。同时,还可举办“线上线下相互联动的文化活动”,例如“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在这类活动中,会在线上发起“节日习俗分享”话题,吸引大家积极参与讨论,而在线下则会在图书馆内设置节日文化体验区,如此一来,达成线上互动与线下体验相互补充的良好效果。

2.2 个性化与精准化的文化服务推送

凭借数字化用户画像技术手段,图书馆可以达成文化育人服务中如同“精准滴灌”的效果。借助对学生的专业方向情况、借阅记录详情、线上资源访问数据以及个人学习偏好等方面展开分析,构建起用户画像,如“机械专业对工匠精神予以关注,频繁访问工业文化相关资源”、“护理专业,对红色文化较为关注,参与过诵读活动”的画像,针对不同类型的画像推送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对于关注工匠精神的学生,推送“工匠访谈更新的提醒信息”、“工业行业发展史”、“工业文化新资源的推荐内容”;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推送“非遗课程报名的通知消息”、“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传统文化作品展的邀请通知”。与此同时,构建“文化服务反馈机制”,学生可以借助图书馆移动端口对服务成效予以评价,系统会依照反馈情况对推送内容进行调整,防止采用“一概而论”式的服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让服务更加精准、更加贴合学生的需求。

2.3 校企协同的文化服务延伸

文化育人不是图书馆的“独角戏”。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需要与学校各部门、企业、社会机构等的多方主体联合。图书馆联合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进行联动,共同开发有文化内涵的数字资源,以此拓展文化育人服务的范围,达成“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间的衔接。另一方面,先联合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企业数字文化资源库”,同时邀请企业将员工培训中的文化课程提供出来,将其纳入图书馆的资源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企业文化,为今后的实习与就业做好充分准备。然后,还要联合企业开展“校企文化共建活动”,例如举办“企业工匠进校园”的线上直播活动,邀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工匠分享其职业经历,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平台进行在线提问并与工匠互动交流。在另一个层面上,给企业予以文化服务的拓展延伸,例如,向合作企业的员工开放图书馆的数字文化资源,助力企业开展员工文化培训;与相关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文化论坛”,该论坛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开展的方式进行,不仅能推动学校与企业间的文化交流,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接触企业的契机,拓宽学生在职业领域的视野。

结语:

数字化给高职图书馆在文化育人资源开发以及服务创新方面创造全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借助整合数字形式的馆藏资源、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资源、对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处理,可以构建起与高职教育需求相适配的文化资源体系;依靠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个性化内容推送、校企相互协同的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服务所存在的局限,提高文化育人的覆盖范围以及实际效果。并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和育人功能,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有技术、有文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助力高职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湘 . 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创新策略研究 [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4,(09):72-76.

[2] 田朝霞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路径分析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4,53(09):147-149.

[3] 任阳红, 马建锋. 数智赋能高职图书馆文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传播与版权 ,2025,(04):64-66.

作者简介:李萃(1987.11)女,汉族,湖南常德,本科管理学学士学位,馆员图书采编、阅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