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无人机在住宅建筑工程测量中的技术应用要点

作者

郝爱军

天津京坻工程勘察有限公司301800

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设规模持续拓展,住宅建筑工程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工程测量领域也随之面临精度把控、作业效率与响应时效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无人机作为测绘领域的新兴技术手段,凭借其出色的机动性能、灵活的作业方式,以及相对较低的使用成本与较高的测量精度等优势,能够高效采集大面积地形地貌数据与建筑信息。故而,对无人机在住宅建筑工程测量中的技术应用要点展开系统性研究,具备显著的实践价值。

1 无人机在住宅建筑工程测量中的优势

高效性:相较于传统测量方式,无人机凭借其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的能力,在数据采集效率上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减少控制点布设和人工测量操作,能够有效缩短测量周期。以大型住宅小区地形测量为例,无人机作业通常仅需数小时即可完成数据采集,较传统方法的作业时长有明显优化。

灵活性:在复杂地形或建筑物密集区域,无人机的作业适应性优势得以凸显。其可根据测量需求灵活调整飞行参数,在传统测量设备难以触及的区域,如高层建筑顶部、陡峭地形等,获取关键数据信息,为测量工作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成本优势:无人机测量通过减少人力和物力投入,实现了测量成本的有效控制。相较于传统测量依赖大量人员与设备长时间作业的模式,无人机测量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更为精简,设备维护及使用成本也相对较低。同时,在应对复杂地形等特殊情况时,还能降低潜在的额外费用支出。

2 无人机在住宅建筑工程测量中的技术应用要点

2.1 数据采集

飞行作业:建议在气象条件适宜时,如无强风、降水、浓雾等干扰,执行无人机预先规划的航线作业。飞行期间,操作人员可加强对无人机飞行状态及设备运行状况的监测,尽量确保其沿预定航线和参数平稳飞行。若遭遇天气突变、设备异常等情况,或许可以考虑采取返航、迫降等应对措施,从而提升无人机及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

数据获取:无人机飞行时,可通过设置合理的相机拍照间隔,对测量区域进行影像采集,同步利用搭载的GNSS 模块记录照片拍摄时的位置与姿态信息,这些数据将为后续处理提供重要参考。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建议仔细检查相机参数设置,例如曝光时间、光圈大小、焦距等,尽可能获取清晰且高质量的影像数据。

2.2 数据处理

影像预处理:当无人机采集的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后,可借助图像处理软件开展预处理工作。一般而言,预处理涵盖影像格式转换、去噪处理,以及对亮度和对比度的适当调整等操作,旨在提升影像的整体质量与可读性。同时,对影像元数据进行仔细检查和整理,尽可能确保每张影像的位置和姿态信息准确可靠。

空中三角测量:运用专业的摄影测量软件,依据影像的重叠度情况与同名点匹配技术,开展空中三角测量工作。通过这一测量过程,能够计算出每张影像的外方位元素(即位置和姿态参数),以及加密点的三维坐标,进而构建测量区域的稀疏点云模型。这一步骤在无人机测量数据处理环节中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会对后续模型构建与精度计算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三维模型构建:基于已有的稀疏点云模型,可采用点云加密、曲面重建等相关算法,尝试构建测量区域的三维实景模型。三维实景模型能够较为直观地呈现测量区域的地形地貌以及建筑物形态,从而为后续的分析和应用提供较为丰富的可视化数据支持。目前,诸如ContextCapture、Pix4D 等软件在三维模型构建方面较为常用,它们通常能够相对快速高效地生成精度较高的三维模型。

精度检查与调整:将测量所得的控制点坐标与实际测量获取的控制点坐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计算出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若精度未能达到预期要求,可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比如控制点布设不够合理、影像质量欠佳、数据处理参数设置不够恰当等。并根据具体分析结果,考虑采取相应的优化调整措施,例如适当增加控制点数量、重新采集影像数据,或是对数据处理参数进行优化等,直至精度符合要求为止。

2.3 成果应用

地形测绘:借助无人机获取的三维地形模型,可开展地形等高线绘制、坡度分析及土方量计算等测绘工作。地形等高线图有助于呈现地形起伏态势,为住宅建筑工程的场地规划、道路布局等提供参考;坡度分析能辅助判断建筑物的合理选址范围,降低在复杂地形区域建设的潜在风险;土方量计算则可为工程预算编制和施工进度安排提供数据参考。

建筑物测量:依托三维实景模型,能够对建筑物的平面尺度、高度、面积等进行测量。在住宅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无人机测量成果可用于施工放样与质量把控,以确保施工与设计方案相符。工程竣工后,相关测量数据还可应用于建筑物的竣工测量,为验收工作和产权登记提供数据依据。

施工进度监测:对施工现场进行周期性的无人机测量,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测量成果,可直观反映施工进展情况。通过分析建筑物建造进度、场地变化等信息,有助于及时察觉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进度延缓、施工偏差等,并适时采取调整措施,推动工程顺利实施。

3 无人机在住宅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发展趋势

3.1 技术融合与创新

从发展趋势来看,无人机测量技术有望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产生更紧密的协同效应。借助物联网技术,无人机或可实现与其他测量设备、传感器之间的高效联动,从而拓宽测量信息的采集维度;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大规模测量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或许能够为住宅建筑工程的决策环节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依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无人机的飞行控制与数据处理流程,或将朝着更加自主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推动测量工作效能实现新的提升。

3.2 测量精度持续提升

在传感器技术、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处理算法的持续演 无人机测量精度有望获得进一步提升。激光雷达传感器、高分辨率倾斜摄影 将为测量数据带来更精准的呈现与更丰富的细节表现。与此同时,随着数据 量误差存在被进一步压缩的可能,进而使测量成果的精度与可靠性得到增强,为住宅建筑工程的高精度测量需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结束语

无人机在住宅建筑工程测量领域展现出独特潜力与应用价值。通过规范运用无人机测量技术,在多方面存在提升空间,可为住宅建筑工程各环节提供数据支撑。随着技术迭代演进,无人机于住宅建筑工程测量的应用有望获得进一步拓展。未来,无人机测量技术与其他前沿技术的协同发展值得期待,其测量精度或将实现突破,应用范畴亦可能持续延伸,为住宅建筑工程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建筑行业可适时跟进无人机测量技术动态,探索其创新应用路径,助力住宅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革新与行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钧.无人机航测技术要点及其在建筑测绘工程测量施工中的实践[J].陶瓷,2025(1):179-181.

[2]吴美琼,梁旭敏,曾慧芳.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广西水利水电,2024(6):30-33

[3]雷永平.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国土空间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4(1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