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类人才工学深度融合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张远翔 李娜 张远啸 张成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
航海教育作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需直面传统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的矛盾。当前,智能船舶、绿色航运等新技术加速发展,要求航海人才具备跨学科能力与实操经验。工学深度融合模式通过校企资源整合、课程动态调整、实践能力强化,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
一、工学深度融合培养体系的内涵与适配性
1. 内涵解析
工学深度融合强调"理论学习与职业实践的动态结合",其核心在于:目标导向:以STCW 公约等国际标准为基准,培养符合行业规范的复合型人才;主体协同:校企"双元主导",共建课程、师资、实训基地,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机制;能力分层:构建"基础技能→专项能力→综合应用→创新实践"的递进式能力链。
这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将产业需求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通过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发展的同步更新。同时,构建了"四阶贯通"的能力培养路径,从认知实习到顶岗实践,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成长体系。
2. 航海教育的特殊性
航海领域对实践能力依赖度高,且需快速响应技术变革。传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以下需求:技术迭代快:智能船舶、自动化系统等新技术需快速融入课程;实践依赖性高:真实船舶操作、海上实习等技能需长期训练;国际化需求强:跨文化沟通、国际法规理解是核心能力。
航海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需要模拟真实航海环境;二是能力要求的复合性,既需要掌握航海技术,又需要了解国际法规、跨文化交流等知识;三是培养过程的阶段性,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需要循序渐进。这些特点决定了航海教育必须采用工学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
二、当前航海类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1. 课程与实践脱节
内容滞后:传统课程未涵盖智能船舶、绿色航运等新技术,教材更新速度落后行业5-8 年;实践薄弱: 60% 院校因设备成本高(如船舶模拟器)无法保障充足实训;实习船舶短缺导致学生实操时间不足。
2. 师资与资源失衡
师资结构单一:70%教师缺乏航海实战经验,偏重理论教学;国际化不足:跨文化课程缺失,仅 20%院校开展国际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航海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具有5 年以上航海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不足 30% ,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在国际化方面,能够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的教师比例不足 15% ,具有国际船员证书的教师比例更低,这严重制约了航海人才的国际化培养。
3. 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层面,未渗透至课程开发与技术研发。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合作深度不足。超过80%的校企合作仅限于提供实习岗位,仅有不到30%的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参与技术研发合作的比例更低。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导致产教融合难以深入。
关键问题总结:航海教育面临三重挑战— —技术发展速度与课程更新滞后的矛盾、实践教学需求与资源配置不足的矛盾、国际化要求与培养体系局限的矛盾。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工学深度融合的系统性改革来解决。
三、工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1. 课程体系重构路径
通专融合课程:大连海事大学增设智能航海、海事法律等跨学科模块,开发13 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南通航院压缩理论课,实践课时从10 课时增至40 课时;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船员考证课程嵌入培养方案。
"四阶贯通"培养:武汉船院构建"认岗(虚拟仿真)→跟岗(基础技能)→轮岗(多岗位实操)→顶岗(企业真实项目)"四阶段能力进阶模式。
2.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
空间融合模式:"园校企共生体"(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企业入驻校园共建实训中心,学生参与博迈科等企业技改项目;开发活页教材《智能海洋装备制造》,实现"教学内容=企业技术清单"。
3. 党建赋能模式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党建工作引领航海技术专业教学创新,结合电子海图、雷达等课程教学实践,分析党建工作在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关键作用。创新性地将航海精神、劳模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了"航海精神文化馆",邀请全国劳动模范、资深船长开展专题讲座。
四、核心改革策略与实施保障
1. 课程改革策略
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行业技术预警系统",每2 年更新课程标准;模块化课程包:按"1+X"证书需求设计可选课程包(如智能航行模块、绿色航运模块)。
课程改革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其次,开发模块化、颗粒化的课程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最后,建立课程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2. 师资优化路径
"双师型"队伍建设: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教师每年赴企业实践 ⩾2 个月;国际师资互通:聘请外籍船长、轮机长开设工作坊。
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引育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建立企业技术人才到校任教的绿色通道,实施产业教授制度;另一方面,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累计不少于6 个月的企业实践。同时,建立国际师资库,引进具有国际航运企业工作经历的外籍教师。
3. 质量保障体系
国际标准对接:引入ISO9000 质量体系与DNV 认证,构建PDCA 闭环;实施"四个对接":专业标准⇆ 国际公约、课程⇆ 岗位、实训⇆ 操作、教学⇆ 考证。
多元评价机制:企业评价占比 40% (操作规范、应急能力);国际证书通过率纳入考核指标。
质量保障体系应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国际认证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将国际证书获取率、企业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质量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实施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诊断与改进。
五、结论
航海类人才工学深度融合培养体系需以动态课程为核、产教协同为体、国际标准为纲,通过"课程重构--师资重组--空间重建--评价重塑"四维改革,解决实践薄弱与产业脱节问题。工学深度融合培养体系是解决航海教育面临挑战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性改革,能够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航运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资源投入,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航海人才培养体系,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莉韩,坤煌. 海洋强国背景下涉海高校海洋专业教学改革-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33):53-56.
[2] 刘新建,郭俊杰,马强. 产教融合背景下航海专业船舶实习的实践探索―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 [J].2021,(2020-8):19-23.
[3] 魏萍,刘大双,嵇春艳,等 .“三环一体”全日制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浅探 [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0(2):3.
课题信息: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新时代海洋强国和振兴东北战略背景下航海类人才工学深度融合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T2024YB483
作者信息:张远翔,男,1990 年4 月,汉族,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历大学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航海技术、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