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普融通背景下中职课堂“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郭常虹 张泽漫

普宁市中博职业技术学校51534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政策驱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高层次设计与职普融通的新趋势

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推动职普融通、 教融合、科教融汇”三大战略方向;2023 年教育部启动“职业教育 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要求中职教育强化与产业、竞赛、证书体系的衔接。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引领下, 当前现状是如何将“职普融通”从理念转向实践,这是破解职业教育难题的关键。[1]

2.现实挑战: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的矛盾

新时代的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强劲,数字化技能人才需求也呈现“高技术化、复合化”特征。行业经济发展需要,技能人才缺失,但中职毕业生因“课程滞后”、“竞赛与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企业满意度仅 35% ,人才缺口无法补上。此外,中职学生升学与就业需求分化,2024 年全国中职升学率达 65% ,但同时也暴露出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兼顾“升学基础”与“就业技能”的问题,学生“升学无优势、就业无专长”。

3.理论创新:职普融通与“岗课赛证”协同的新探索路径

职普融通的资源整合优势与“岗课赛证”的能力培养进行有机融合,设计出涵盖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竞赛经验和资质认证的四维能力图谱。这 图谱的出现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平面思维,呈现鲜明的立体化特征。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人工 响应机制,通过实时追踪岗位能力变迁,如电商领域新兴的“AI 选品”需求,缓解职业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4.实践意义:新模式助力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以“竞赛实战+证书评价”的结合模式,构建“实践—竞技—认证”的成长路径,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深化知识应用,在竞技中锤炼专业技能,以证书认证检验综合素养。教育借力职普融通突破边界,实现普通教育师资、实验室资源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创新育人,数学教师参与工业机器人编程课程开发,进行理论与实践深度交流。企业融入教学体系,从岗位标准制定到竞赛项目设计,再到证书考核实施,形成“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产教融合。

(二)研究目标

构建职普融通背景下“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中职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实现“升学与就业并重”“资源互通与能力闭环协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整合岗位需求、课程重构、竞赛驱动、证书评价,形成闭环链路的方式。

(三)研究方法

采用混合研究设计,从理论构建、实证分析与实践验证三阶段递进开展。

1.理论构建阶段: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岗课赛证”协同机制。

2.实证分析阶段:利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职普融通现状与问题。

3.实践验证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试点学校开展“设计—实施—反思—优化”实验。

二、理论基础(一)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围绕“岗课赛证”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索逐渐深化。研究提出“课证融通”路径,强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 证书)对课程内容的校准作用,但其研究局限于校企二元互动,未纳入职普融通资源。通过“课赛融合”实验发现,竞赛任务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但竞赛成果难以转化为通用性课程评价指标。

(二)概念界定

职普融通: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师资、学分等维度的双向渗透(教育部,2022),包括“普通高中开设职业选修课”与“中职引入通识素养课程”两类路径。[3]

岗课赛证”一体化:以岗位能力需求为起点(岗),重构课程体系(课),通过竞赛任务驱动能力内化(赛),并以证书考核实现闭环评价(证)的四维联动模式。[2]三、职普融通与中职教学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调研设计与实施

调研对象:150 名学生(含升学班、就业班)、20 名教师。

研工具:调查问卷(课程与岗位匹配度、竞赛参与动机)、课堂调研(随机抽取文化课与专业核心课)、

访谈(职普资源整合)。

(二)主要问题与成因

1.岗位对接不足:60%教师认为课程内容滞后于企业技术迭代。

2.竞赛与教学脱节:仅35%学生能将竞赛经验转化为职业技能。

3.证书评价单一:部分技能证书考核偏重理论,缺乏过程性评价。

4.职普融通壁垒:普通教育教师缺少专业职业素养,学校学分互认机制缺失。

四、“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一)设计原则与框架

原则:需求导向(岗位)、动态适配(产业)、多元协同(职普资源)。

框架:岗位能力图谱——课程模块——竞赛任务——证书考核

(二)实施路径

“岗”的引领作用:校企共建“岗位能力标准库”,如数控技术岗位的6 大核心能力。“课”的模块化重构:开发“基础通识课+职业核心课+竞赛拓展课”三级课程体系。[3]“赛”的驱动机制:将省级技能竞赛项目拆解为课程实训任务,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融入课堂。“证”的评价改革:推行“X 证书”与课程学分互认,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证书考核。

(三)职普融通的嵌入策略

课程融合:普通课程职业化改造,将文化课融入专业课程。

资源共享:普通学校实验室向中职开放,联合开发跨学科课程。

学分银行:学校建立职普学分转换规则,支持学生“升学+就业”双路径。

五、具体实施措施(以电商专业为例)

岗位对接:与本地电商企业共同建设“直播运营”“数据分析”两大岗位课程模块。

赛课融合: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商赛项”任务分解为学期项目。

证书融通:将“网店运营推广1+X 证书”标准嵌入课程考核,占比职普协同:与普通高中合作开设“电商数学”课程,互认学分。

六、模式适用性讨论与推进策略(一)模式适用性讨论

职普融通模式在提升教学效度和资源整合度上具有独特优势,但其推广受制于区域产业基础和师资能力。职业院校通过嵌入行业证书标准,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但普通高中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仍然面临知识结构单一的困境。

(二)推进策略

政策层面需细化学分互认机制,如将职业课程学分适当加权;学校层面可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参与则需超越短期激励,构建长效人才共育机制。利用多方协同的方式,真正打通职普融通的实践壁垒。

七、结论与展望

“岗课赛证”一体化模式的有效运转离不开职普融通的制度支撑——它既为学生铺就“就业有技能”的实践路径,又夯实“升学有基础”的理论根基。[4]然而,课程、岗位、竞赛、证书这四个要素真正协同发挥作用,仅仅依靠静态的对接是远远不够的。运行良好的试点院校往往都建立了灵活的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并配套了兼顾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多元评价体系。

面向未来,教育的改革依然充满令人期待的探索空间。在数字化经济发展下,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实训等技术的引入或将重构传统的技能培养路径;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之间的衔接,更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不可回避的问题,职教体系纵向贯通的"立交桥"正在勾勒。

参考文献

[1] 刘晓,张子益.教育强国背景下职普融通的理论审视与思考——2024 年职普融通研究与实践新进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2);31-38.

[2] 邱绍伟.“课岗证赛”四融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

[3] 向军,陈黎,罗小娟.区块链技术背景下跨学科协作学习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21,000(008):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