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站监测技术应用的优化对策
李忠秋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晓南矿 112704
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监测站点的覆盖范围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的新要求,传统监测技术与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如何有效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现有监测技术的应用效能,突破发展瓶颈,已成为环境监测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本文立足于环境监测站的实际运行,分析现有技术的应用困境,并系统构建一套集硬件升级、软件赋能和管理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优化对策,以期推动环境监测体系向智慧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
1 环境监测站现有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与瓶颈
1.1 主流监测技术体系概述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站已形成一套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多要素的常规监测技术体系。在大气监测方面,自动化监测站点普遍采用 β 射线吸收法或微量振荡天平法监测颗粒物(PM2.5、PM10),运用紫外荧光法、化学发光法、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分别测定 SO2 、 NOx 、CO 等气态污染物。在水环境监测领域,自动水质监测站集成了离子选择性电极、光谱 / 色谱分析、电化学等多种技术,可实时监测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关键指标。此外,部分监测站开始引入无人机遥感、移动监测车、小型化传感器等作为补充手段,初步构建了点面结合的监测格局。此技术体系在宏观上保障了环境数据的连续获取,为环境质量评价和常规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但其内在的技术范式与应用模式仍存在优化空间。
1.2 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关键瓶颈
地面固定站点属于“点式”监测,其数据难以完全代表整个区域的平均污染水平,尤其在污染来源复杂、时空分布不均的城市或工业区,监测数据的局限性尤为突出。同时,传感器长期运行的漂移、设备维护校准不及时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其次是数据融合困难与信息孤岛现象。不同监测系统(如空气、水、污染源)往往独立建设、标准各异,导致数据格式不统一、共享壁垒高,形成了“数据孤岛”,难以进行跨要素的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削弱了数据的宏观决策价值。最后是数据分析的深度与预见性不足。当前监测工作重心多在于“监测”而非“预见”,数据处理以事后统计和现状评价为主,缺乏基于大数据模型的污染过程模拟、成因追溯和未来趋势预测能力,难以有效支撑重污染天气的提前预警和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决策。
2 基于技术创新的环境监测应用优化对策
2.1 监测硬件升级
优化监测技术应用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监测硬件的现代化升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感知网络。一方面,应大力推进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新型传感器和分析仪器的应用,例如,引入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实现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温室气体等更多污染组分的精准量化,并推广应用集成化、低功耗的微型传感器,加密监测网络布局。另一方面,必须突破地面站点的空间局限,构建“空 - 天 - 地”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具体而言,应将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作为宏观尺度上的“面”状监测,利用无人机搭载高光谱、红外等载荷进行中观尺度的机动巡查与污染溯源,结合地面固定站、移动监测车和便携式设备的“点”和“线”监测,形成优势互补、数据互校的立体监测网络,从根本上提升对污染时空动态演变的捕获能力。
2.2 数据软件赋能
硬件获取的数据是基础,而软件则是挖掘数据价值、实现智慧监测的核心。为此,必须通过先进的数据软件技术为环境监测赋能。核心对策是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的环境大数据与智慧云平台,打破各监测系统间的数据壁垒,整合空气、水、土壤、气象、污染源等多源异构数据,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规范管理与高效共享。在此平台基础上,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利用 AI模型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异常识别与自动校准,保障数据质量。开发基于时空大数据分析的污染溯源模型,精准识别污染排放源头与传输路径。更重要的是,构建基于机理与数据驱动的空气/ 水质预报预警模型,实现从“事后响应”到“事前预警”的转变。同时,可以引入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创建与物理世界平行的虚拟环境模型,用于模拟不同减排策略下的环境效益,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量化的沙盘推演工具,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2.3 管理模式保障
先进的硬件与软件必须有科学的管理模式作为保障,应健全和统一监测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制定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全流程的标准,确保不同来源、不同设备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和互操作性,这是实现数据融合与应用的前提。要着力培养一支既懂环境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通过定期培训、项目合作、引进外部专家等方式,提升监测人员的数据分析、模型应用和系统运维能力,使其能够驾驭新的技术体系。最后,必须创新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向生态环境、气象、住建、交通等相关管理部门的常态化共享与推送机制,形成“监测- 评估 - 决策- 执法”的闭环联动。此外,还应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明确的法规保障与绩效考核机制,以制度固化协同责任,确保数据共享和联动执法有章可循、落地见效。这才能从根本上打破部门壁垒与信息孤岛,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长效治理格局,通过数据驱动,促进多部门在重污染天气应对、流域协同治理、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科学决策与联合行动,将技术优势真正转化为环境治理的实际成效。
3 结论
综上所述,优化我国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技术应用,是一项涉及硬件、软件与管理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工程。面对当前监测技术在数据代表性、系统集成和预警能力方面的瓶颈,必须采取前瞻性、系统性的优化对策。通过升级高精度、立体化的监测硬件体系,夯实数据感知基础;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软件技术,深化数据智能分析与价值创造;并以完善的标准、专业的团队和协同的管理模式,为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提供制度保障。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动环境监测从自动化向智慧化跃升的核心驱动力。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前瞻性,为我国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最终达成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弦 . 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J]. 低碳世界 ,2022,12(12):22-24.DOI:10.16844/j.cnki.cn10-1007/tk.2022.12.045.
[2] 宋俊密 , 吕康乐 .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J]. 甘肃科技 ,2022,38(23):24-26+36.
[3] 林遵杰 . 温州市 S 区环境监测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20.DOI:10.27178/d.cnki.gjxsu.2020.000334.
[4] 孙铎 . 在线监测在环境应急监测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J]. 化工管理 ,2020,(15):58-59.
[5] 崔晓萍 . 环境监测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0,33(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