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练赛”一体化视角的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
钟振锋
英德市英西中学 广东清远 513000
引言: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础运动技能,更在于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传统教学常把学习、练习与比赛环节割裂开,这就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运动技能进步慢,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很难落到实处。而“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把体育知识学习、技能练习和实际比赛情境串成一体,让学生在连贯的教学过程中持续提升体育素养,更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学练赛”一体化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体育课上,翻来覆去就那几种练习方式,学生很容易觉得没意思。“学练赛”里加了比赛环节,等于给学生搭了个能秀自己的台子,他们的好胜心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愿意动起来的热情也高了。为了在比赛里能表现得好点,大家学起来、练起来都更主动,慢慢就对体育课上心了[1]。
(二)提升运动技能
先跟着学动作要领,再反复练熟,到比赛里真用起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会更扎实。比赛时的真实场景,能让他们清楚看到自己动作哪里用得不对,之后有目标地改,技能自然就越来越精了。
(三)培养综合素养
比赛时,学生得和队友搭伙儿,一起想办法赢,还得扛住对手的比拼和比赛的压力。这样一来,团队合作的意识、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随机应变的本事,还有不服输的韧劲儿都能练出来,这些能力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挺管用。
二、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传统
不少高中体育老师仍沿用老办法上课,先讲解要领、做示范,再让学生一遍遍重复练习,课堂显得单调。学生只能被动跟着走,没机会主动思考、发挥创意,时间一长,对体育课的兴趣提不起来,自身潜力也很难被激发出来。
(二)学、练、赛脱节
实际教学里,学知识、练技能、打比赛常常各搞一套。学的时候多是灌输理论,练的时候和真实比赛场景不沾边,比赛也多是阶段性检验,没真正帮着学生把学和练的内容用起来。结果就是学生学的东西,到了真比赛时根本用不上。
(三)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高中生在身体素质、运动天赋、兴趣爱好上差别不小,但有些老师上课没考虑这些不同,不管谁都用一样的教法、练一样的内容。这就让部分学生觉得吃力,慢慢对体育课没了信心,也提不起兴趣了[2]。
三、基于“学练赛” 一体化视角的高中体育教学实施策略
(一)以学为基,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以学为基是“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逻辑起点,关键是搭起符合高中生认知和运动需求的教学框架。教学内容要做到“三维融合”:先把基础技能练扎实,像田径、球类这些核心项目,拆成能一步步抠的技术点,比如篮球的运球变向、急停跳投,分步教确保动作标准;再加进日常能练的运动,比如跳绳、瑜伽,帮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还要结合比赛需要,早早让学生懂规则、有战术思维,比如足球课里结合攻防转换讲跑位道理。教学方法得“双线并行”:线上用运动 APP,能回看动作视频、记体能数据,让学生清楚自己动作和标准的差别;线下用“情境任务法”,比如排球课设“三人配合过网”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垫球、传球配合。同时做个“技能进阶表”,把目标拆成入门、熟练、应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配上对应的微课和自测标准,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学。
(二)以练为本,强化技能巩固与提升
练习是连接“学”和“赛”的重要环节,得搭个“阶梯式练习体系”。基础阶段就盯着单一技术反复练,像练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盯着“连续 30 次达标”这类具体目标下功夫,让动作刻进肌肉里;进阶阶段就得加点变化,比如练篮球运球时放上障碍物,再来点防守对抗,让技能能灵活应对不同场景;综合阶段就练战术组合,像足球里把传切配合和攻防转换放一块练,贴近比赛里的动态情况。 反馈也不能少:老师用运动捕捉技术,当场纠正动作角度、发力顺序这些细节;同学间互相测试,比如跳远时互相量成绩,一起分析助跑节奏;自己也记练习日志,写下技术难点和改进办法。另外,搞循环练习,设几个练习点,短跑、实心球、立定跳远轮着练,让体能和技能一起提升。
(三)以赛促学,培养竞争与团队意识
构建从课堂到校级的层级赛事体系。课堂设小型竞赛,像篮球半场 3v3、乒乓球 11 分对抗,重点练规则认知与临场应变;年级搞项目联赛,以积分制组织跨班较量,比如足球联赛持续一学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赛程规划和团队管理;校级赛事对标校外标准,如田径运动会分达标赛与精英赛,给不同水平学生留展示空间。设计突出教育价值:赛前明确角色,比如排球二传、主攻的职责;赛中暂停时一起分析失分原因;赛后评价不只看输赢,更重团队配合、战术创新。赛后开复盘会,学生用战术板重现关键场景,加深对技术运用的理解,真正以赛促学。
(四)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可从三方面落实:先建动态分层机制,开学初结合体能测试(如50 米跑、立定跳远)和技能自评,把学生分成基础、提升、精英三组。基础组主攻动作规范,比如纠正跑步摆臂姿势;提升组增加训练强度与复杂度,像长跑里加间歇跑;精英组则琢磨战术创新,比如篮球队设计专属进攻套路。教学上要给足个性化支持:体能弱的学生用阶梯式提升计划,每周多跑 100 米;技能突出的安排拓展任务,比如让羽毛球好手试试裁判工作;有特定兴趣的开选修模块,增设武术、健美操这类小众项目。评价用成长档案袋,记下每次测试的进步幅度、竞赛表现和自我反思,不再横向比高低,转而看纵向成长,让每个学生在学练赛中都有合适的发展空间 [3]。
结束语:
总之,“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割裂状态,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学习闭环。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提升运动技能的精准度,更在于通过竞赛情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其抗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体育精神。实施过程中,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支持确保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层级化赛事体系则为技能转化提供了真实场景。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学练赛”与现代技术(如 AI 动作分析)的融合,强化评价体系的过程性与发展性,让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培育学生身心健康、终身运动习惯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宾冬松 . 以“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24(14):123-125.
[2] 徐平 . 高中体育“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策略 [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1):6-7.
[3] 余二霸 . 高中体育“学 - 练 - 赛 - 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J]. 中学课程资源 , 2025, 21(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