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德育引领:班级数学逆袭的实践路径

作者

李丽雅

惠州市第七中学 广东惠州 516001

一、 德育为先:“攻心”激发内驱力

1. 精心设计“开学第一课”: 摒弃传统直接授课模式,将其定位为“数学班会课”。

(1) 新接手班级: 聚焦“认识 - 信任 - 要求”三部曲。(1) 展现魅力: 通过精心制作的自我介绍视频等,塑造专业、有趣、独特的教师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与期待。(2) 建立信念: 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明确传递“学生有能力逆袭”、“教师有实力引领”的双重信念。结合励志视频(如苏炳添突破自我)、真实案例及数据分析(如升学率、努力回报率),强化“努力改变命运”、“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价值观。(3) 明确要求: 在建立信任基础上,清晰传达学习规范与期望,提高配合度。

(2) 回归原班级: 设计主题(如《梦想再次起航》),利用数据、热点案例(如董宇辉直播间溢价现象)、偶像事例,深入阐释学习价值与努力意义,并巧妙融入学习要求(如“饥饿营销”式引入“每日一题”挑战计划)。

营造“专属感”与归属感: 定制班级专属学习工具(如“暮省错题册”),强化“我们班与众不同”的自豪感,提升向师力与合作意愿。

二、 学法指导:分层施策,精准引领

1. 班级整体指导: 定期以书信形式系统渗透学习方法。主题涵盖:

·《做一个会学数学的人》:指导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复习闭环。

·《用“笔尖”建立学习力》:传授高效错题整理与反思技巧。

·《如何提升你的数学“考试力”》:解析考试策略与心态调整。

·构建“听懂→高分”认知金字塔: 利用图示(如图 1)清晰展示从“被动听懂”到“考场高分”需要经历的环节(克服遗忘、刻意训练达到“高敏感度”、排除考场干扰),帮助学生定位自身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

2. 分层精准施策:

(1)优等生(强内驱力):

·目标引领与竞争激励: 引导其设定略高于自身水平的目标(PK 对象),营造良性竞争氛围。教师定期鞭策。

·“学霸”人设强化: 持续肯定其榜样地位,赋予更高自我要求与班级引领责任,利用其荣誉感驱动持续进步。

(2)中等生(有上进心,自驱力 / 自律不足):

·愿景激励与持续关注: 适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潜力巨大”、“老师最看好”),强化其被重视感。即使成绩未显性提升,也肯定其习惯改进、专注度提升等过程性进步。

·引入他律机制: 鼓励与教师签订“学习协议”(明确目标与奖励),或寻求同桌/ 伙伴监督提醒。

(3) 学困生(基础弱、习惯差、兴趣低):

·“走心”疗法与无差别鼓励: 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耐心与鼓励。任何微小进步都及时、真诚地表扬。强调“不以成绩论英雄”,传递“花期不同,皆可绽放”的信念,保护其脆弱的学习动机。

三、 课堂优化:聚焦效率与吸引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升学生注意力水平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核心。

1. 善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整合优质平台: 有效利用洋葱学园、欧拉初中数学(吸引青少年的 IP 形象)、GGB 在线社区(动态几何模型演示)、B 站(学习技巧分享如草稿纸分区法)、抖音 / 微信短视频(趣味化模型讲解)等资源,提升课堂的直观性、趣味性与时代感。

2. 创新注意力管理策略(基于殷振洋“有限注意力复血机制”理念):

·小粉笔法: 对注意力分散者发出警示(放置粉笔于其组),预告课末提问/ 做题,促其迅速回归。

·故意讲错法: 提前告知或事后检验,让学生专注“找茬”,提升听课专注度与批判性思维。

·小手掌法: 用于难题,要求将答案写于掌心保密,制造神秘感以瞬间提升注意力。

·课室游击战法: 讲评课疲劳时,允许学生走动结对,互相对答案、辩论分歧(红笔圈出),无法达成共识再请教老师。释放压力,激活思维。

·奶茶题法: 设置高难度挑战题,首位解出者获奶茶奖励,激发攻坚热情。

·思维导图法: 概念课上,要求学生当场绘制知识导图,并给予展示、投票加分奖励,促进深度理解与结构化思维。

四、 课后延伸:巩固拓展与个性支持

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巩固与提升需求,需有效延伸至课后。

1. 作业讲评“视频化”:

·实施: 每日批改后,录制针对性讲解视频(聚焦共性错题、难题),连同批改情况一并发布于班级群。学生可根据自身错题选择性观看。

·优势: (1) 解放课堂时间,保障新课教学与练习;(2) 满足学生个性化复习需求,可反复观看;(3) 积累宝贵资源库。

2. 个性化辅导与激励:

·“预约辅导”机制: 开放课后(如下午 6-7 点)预约免费辅导渠道。学生需提前预约并告知家长接送,教师于办公室等候。强调其价值,激发参与意愿。明确沟通责任(学生主动问询),规避安全风险。

·物质激励与及时表扬: 为课间主动问询者提供小零食;考试后及时进行表彰并给予小礼物奖励,维持学习热情。

五、 成效与结论

本研究在 2019 届 1 班和 2023 届 7 班两届初三新接手班级实施了上述德育导向的整体教学策略。

实践表明,将德育理念深度融入数学教学,以“攻心”激发内驱力为起点,辅以科学的分层学法指导、高效的课堂管理策略以及灵活的课后延伸支持,是有效扭转班级整体数学学业落后局面、实现显著逆袭的可行路径。该模式强调教师的育人意识、精细化操作能力和持续的情感投入,其核心在于“以生为本”,通过多元策略唤醒学生潜能,促进其主动、有效地学习。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本研究提供的具体策略,可为面临类似挑战的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2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核心素养理念)

[2] 殷振洋 . 从青铜到王者—— 赋能学生的 81 封信 [J]. 学生读物 ,2023(3):21-24.

[3]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68).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Holt, Rinehart & Winston. ( 皮格马利翁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