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政课中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
张若瑜 何苗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6
2025 年1 月19 日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计划纲要(2024-2035 年)》提出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政教育,贯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并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计划纲要(2024-2035 年)》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融合,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及人文精神等核心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理性思考、价值引导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基本理念相契合。这种相互契合性深刻揭示两者的融合有助于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机制体制健全,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前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程建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刚要》)中,明确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重点以及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和行动指南,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
一、明确高校思政课程的目标要求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是思政教学活动的核心导向和价值引领。《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的目标要求,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指明了要“达成什么”的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是高等院校每个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通过文献查阅与研究,总结出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三大核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一是知识目标,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中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等知识,可以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契合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二是能力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等能力,可以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将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精神融入其中;三是素养目标,要求学生将思政课堂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素养目标。从三维目标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融入思政课堂,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还能倒逼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
二、明确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重点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内容重点是思政教学活动的明确标准和具体细则。《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内容重点,要求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指明了要“学习什么”的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增加教学内容厚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堂课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特点来选取合适的素材与典故,如在讲授认识论时可以将王阳明“龙场悟道”从而开创心学的故事嵌入其中,以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是拓宽教学内容广度,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仅要讲授其基本内容,还要将其历史来源、发展脉络以及时代价值进行梳理,从而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最后是增强教学内容互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两者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主导地位组织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重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双重提升。
三、创新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目标落地与内容生效的桥梁,创新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建设的自然融合。《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指明了“用何模式”以及“如何创新”。目前,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从教师单向讲授向师生双向参与转变,增加了思政课程的温度。例如高校举办实践思政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注重知行合一,培养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创新了教学模式,拓展了思政课堂的广度。例如高校与学习通、雨课堂、慕课等网络学习平台合作,促使教学方法改进、形成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师生互动形式,确保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模式与线上教学模式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选取适切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还能有效防止“贴标签”“两张皮”问题的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高校担当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肩负着培育德才兼备好青年的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精准融合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慧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J]. 塑料包装 ,2025(03):431-434.
[2] 孙鸽鸽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J]. 四川劳动保障 ,2025(10):182-183.
[3] 高燕 , 陈昀岚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06):169-172.
2024 年辽宁省教育科研中青年骨干专项课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项目编号:JG24QGA18)
作者简介:张若瑜( 2001.09- ),女,河南焦作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何苗(1981.10-),女,汉族,人,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