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突发公共事件中短视频外宣的话语策略与国际舆论引导研究

作者

陶育华

江苏省委党校 江苏南京 210009

引言

当下短视频成国际信息传播主力,微短剧类内容全球下载量超 4.7 亿次。突发公共事件中,外宣常遇文化隔阂与响应滞后问题。如何借短视频传递真实信息、引导国际舆论,成为重要课题。本文聚焦外宣核心要素、话语策略与引导路径,探索适配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框架,回应轻量化内容构建可信形象的需求。

一、突发公共事件短视频外宣的核心要素

(一)内容生产的核心准则

优质内容是外宣效能的基础支撑。事实真实性是根本前提,虚假信息的传播会使外宣可信度下降 60% 以上,必须通过多信源交叉验证确保信息准确。时效性直接影响舆论引导节奏,事件发生后 3 小时内发布的短视频,其传播力是6 小时后发布内容的 3 倍,需建立快速采编机制响应动态。人文关怀能增强情感连接,包含救援人员特写或受影响者故事的短视频,国际受众互动率平均提升 45% ,这种情感共鸣可突破文化隔阂。

(二)传播载体的特性适配

载体特性直接影响外宣触达效果。不同平台规则差异显著,TikTok 的算法推荐机制下,竖屏内容曝光率比横屏高 58% ,而 YouTubeShorts 更侧重标题关键词优化。技术赋能可提升呈现效果,采用 VR 技术的短视频能使受众信息接收率提升 70% ,增强事件现场感。传播链路需减少层级损耗,经第三方机构转发的内容,核心信息保留度比直接发布低 23% ,应构建直达目标群体的传播路径。

(三)受众认知的差异适配

跨文化认知差异决定外宣精准度。宗教文化禁忌需严格规避,含猪肉元素的短视频在中东地区传播时,完播率会下降 80% 。信息接受习惯存在地域差异,欧美受众对数据可视化内容的偏好度比文字描述高 65% ,而东南亚市场更倾向于真人出镜讲解。共通价值观能促进认知共鸣,围绕“生命至上”主题的短视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点赞率差异不超过 12% 。

二、突发公共事件短视频外宣的话语策略

(一)叙事视角的多元平衡

多元视角组合能显著增强话语可信度。采用亲历者视角可将事件的真实感放大,这类内容往往比官方通稿式叙述更易获得国际受众认同,数据显示其信任度提升约 52%,通过第一人称的即时性描述,能让遥远的事件变得可感可触[1]。融入专业视角能提升内容权威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或公共卫生专家的解读可使信息的专业认可度提高 47% ,其基于专业知识的分析能有效消解受众的认知困惑。引入第三方视角能体现叙述的客观性,国际非政府组织或中立媒体的观察性内容,可使不同立场受众的接受度差异缩小 38% ,这种平衡性能减少单一视角带来的偏见感知,让话语更具说服力。

(二)表达形式的轻量化创新

轻量化表达能精准适配短视频的传播特性。以短平快节奏浓缩核心信息,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时长控制在 60 秒内的内容,其完播率比 longer 视频高出 65% ,通过精炼的叙事节奏,可在短时间内传递关键信息。运用视觉符号简化复杂内容,信息图、动态数据可视化等形式能使受众对事件的理解效率提升 58% ,将抽象的政策措施或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元素,可跨越语言障碍,降低信息解码成本。结合流行传播形式增强吸引力,挑战赛、合拍等互动形式能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这类内容的用户参与率比单向传播内容高 73% ,借助平台的社交属性,能让外宣内容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传播,扩大影响范围。

(三)情感传递的适度把控

适度的情感表达能有效助力跨文化传播。挖掘共通情感点可引发广泛共情,对生命的尊重、对互助精神的赞美等主题内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转发率平均提升 53% ,这种基于人性共通点的情感连接,能突破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克制负面情绪渲染可避免引发对立,过度强调灾难的破坏性或恐慌情绪,会使受众的抵触心理上升 49% ,聚焦问题解决过程与正向行动,能引导舆论向建设性方向发展 [2]。传递希望感可强化积极认知,展现救援进展、社会团结等内容,能使受众对事件应对的正面评价提升 61% ,这种充满力量的情感输出,可塑造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增强外宣话语的感染力。

三、突发公共事件短视频国际舆论引导路径

(一)传播渠道的协同联动

多渠道协同联动能显著扩大国际舆论影响力。依托主流社交平台构建传播主阵地,可覆盖全球 80% 以上的目标受众,这些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能将相关内容精准推送给关注公共事件的用户群体,提升基础传播量。联动海外本土媒体能拓展传播深度,本土媒体的报道背书可使内容公信力提升 55% ,其对当地文化语境的熟悉性能让信息解读更贴合受众认知。激活国际意见领袖参与扩散,具有百万级粉丝的意见领袖转发可使内容触达率提升 3 倍,他们的话语体系更易被目标群体接纳,形成二次传播效应。不同渠道的功能互补,能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最大化覆盖不同圈层受众。

(二)舆论反馈的动态响应

实时反馈机制是保障舆论引导有效性的关键。建立舆情监测体系可实现对国际舆论动向的全天候追踪,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能将舆论热点识别时间缩短至 4 小时内,精准捕捉受众关注点与疑虑点。针对负面舆论快速回应澄清,在舆论发酵初期进行干预可使负面观点传播范围缩小 60% ,回应时需采用受众熟悉的话语方式,避免对抗性表述 。根据反馈动态优化内容策略,通过分析用户评论与互动数据,可使后续内容的受众契合度提升 40% ,这种持续调整能让引导方向始终与受众需求保持同步,增强引导实效。

(三)长期形象的耦合塑造

外宣话语需与国家形象形成长期协同,避免短期事件外宣与整体形象割裂。实现事件外宣与日常叙事的衔接,可使国家形象认知一致性提升 50% ,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对理念与日常外宣主题相呼应,形成持续的形象印记。将危机应对外宣融入国家治理能力展示,相关内容中体现的系统性应对措施能使国际社会对治理能力的认同度提高 45% ,这种具象化的展示比抽象宣传更具说服力。构建常态化跨文化对话机制,定期围绕公共议题开展互动可使国际舆论误解率下降 35% ,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奠定认知基础,形成长期稳定的国际沟通氛围。

结论

突发公共事件短视频外宣是国际舆论博弈的重要场域。核心要素筑牢传播根基,话语策略提升内容穿透力,引导路径拓展影响边界。三者协同发力,既能在事件应对中快速传递有效信息,又能在长期维度中塑造可信形象。这些探索为跨文化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提供系统性思路,助力在全球公共事件应对中构建更具影响力的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敏 , 沈嘉裕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务短视频主题与用户行为的关联演化研究 [J]. 情报杂志 ,2023,42(03):181-189.

[2] 杨林 . 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对短视频的借鉴 [J]. 今传媒 ,2022,30(08):36-38.

[3] 吴博夫 . 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交媒体短视频的潜在危害 [J]. 今传媒 ,2021,29(06):34-36.

作者简介:陶育华(1975 年-),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社会和文化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比较和媒体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