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压力背景下初中学生心理韧性提升的策略与成效
张鹏
新疆克州阿克陶县梧桐中学,845500
引言
学业压力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悄然笼罩着众多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初中生。相较于城市,县域教育资源与支持系统常显薄弱,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家长期待与自我要求时,更易陷入焦虑与无助。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在逆境中积极适应、反弹成长的核心能力,其培育刻不容缓。教师观察到,单纯的知识灌输远不能化解深层压力,亟需立足学校实际,探索一套融合环境支持与个体发展的韧性提升方案。
一、初中生学业压力与心理韧性现状
初中生学业压力源具有显著的复合性与地域性特征。升学压力首当其冲,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甚至匮乏加剧了竞争烈度;一些家长对子女怀有过高教育期望,却囿于自身认知与能力,难以提供科学引导与情感支持;加之青春期身心剧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共同编织成一张高强度压力网。长期累积的压力若缺乏有效疏导,极易诱发持续的焦虑、深度的自我否定乃至厌学情绪的滋生。
与此同时,学校在心理韧性培育的关键环节常显乏力:专业心理师资严重短缺,系统性心理健康课程开发与常态运行面临挑战,高效、深入的家校沟通机制尚未健全。这使得心理韧性——这一对抗逆境的关键保护因子,未能得到充分滋养与激活。其直接后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业困难或人际挫折时,呈现出退缩逃避、情绪失控或过度反应等韧性不足的典型状态,严重制约其健康成长与学业可持续发展。
二、心理韧性提升的核心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学校层面:营造支持性生态环境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从日常细节做起。学校可以尝试减少重复性抄写作业,增加实践类、探究类作业比例。每次考试后不仅公布成绩,更要设立进步奖、努力奖等多元奖项。课堂上多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只是被动接受。例如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分组改编课文剧本,数学课可以组织生活应用题竞赛。这些改变能有效降低学生对分数的过度焦虑。
同时,可将韧性培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与学生活动。如定期利用班会课、德育课或主题活动时间,开展围绕具体问题的心理健康引导,如应对考试焦虑、处理人际冲突的策略讲解与演练。或者加强对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基础心理辅导技巧培训,以提升其识别和疏导学生常见压力的能力。
(二)家庭层面:夯实情感后盾与教养方式
家长教育需要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学校可结合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增设20 分钟微讲座,用本校本班学生的真实事例,展示不同沟通方式的效果差异。例如播放两段对比视频:一段是家长质问“为什么考这么差”,另一段是询问“需要哪些帮助”。建立年级家长群时,由班主任定期统一推送一则具体建议,如“周末可以和孩子聊聊这周最开心的一件事”。重点在于让家长意识到,教育不是非打即宠的单选题,而是需要观察、倾听和适时引导的持续过程。
利用乡土资源贵在自然融入,避免额外负担。学校可倡导家长将教育契机融入日常生活劳作。例如,家长去菜地时,自然邀请孩子观察并简单记录(非强制任务);收割时节,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环节,感受“付出 - 收获”的联系;饭桌上,鼓励祖辈或父母分享过去克服困难的真实经历(如求学、劳作故事)。这些自然发生的交流与体验,比刻意的说教更能传递勤劳、坚韧的价值观,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感悟应对挑战的积极态度。同时鼓励家长适当示弱,分享自己工作上的挫折和应对经验。这些做法不需要额外时间精力,却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积极面对挑战。
(三)个人层面:激活内在力量与应对技能
应对技能训练要具体可操作。可定期设立一节成长课,教学生把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比如将月考目标细化到每日背诵几个单词。或者开设情绪管理工作坊,练习深呼吸放松法、积极心理暗示等实用技巧。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学生更容易坚持并见效。榜样教育要突出真实性和亲近感。邀请本校往届毕业生回校座谈,重点分享他们当年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比如如何从月考不及格到顺利升学。在班级内组建互助小组,让擅长不同学科的学生结对帮扶。每月评选进步之星,重点表彰在态度、毅力方面的进步。这些身边的榜样更能引发共鸣,让学生相信改变的可能。
三、实践成效与价值展望
通过系统性实施心理韧性培育策略,初中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学生们逐渐建立起更为积极的压力认知框架,能够以更为理性的态度看待学业挑战,将其视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而非不可战胜的困境。在情绪管理方面表现出明显进步,面对挫折时能够更快平复情绪波动,转而聚焦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尤为可喜的是,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显著增强,师生、生生及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日益频繁,形成了相互理解、彼此鼓励的温暖氛围。这种集体心理资本的提升,既为个体韧性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也重塑着教育的整体文化气质。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缓解当下的学业压力困扰,更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关键期植入了积极应对逆境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未来需要持续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将韧性培育有机融入日常教育实践,让心理韧性真正成为每个少年应对人生挑战的内在力量源泉。
总之,提升心理韧性不仅关乎当下压力应对,更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心理基石。未来实践中,需持续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将韧性培育更自然地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让每一位少年在压力下依然能舒展身心,向阳生长。
参考文献:
[1] 扈月阳 . 长春市初中生抗逆力影响因素、发展轨迹及其与适应质量关系研究 [D]. 吉林 : 吉林大学 ,2023.
[2] 汤立晔 . 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和抑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D]. 湖南 :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3] 梁燕玲 , 何昌兰 , 郑显健 , 等 . 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生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J]. 今天 ,2024(2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