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实践模式构建与评价
黄燕虹
新兴县太平镇王香地小学 527400
引言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劳动教育被提升至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成为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本文将聚焦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的逻辑基础与操作路径,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与科学评价方案,助力教育目标落地生根。
一、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的教育基础与理论支撑
劳动教育与德育在教育目标与功能上高度契合,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与正确价值观。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尊重劳动、服务他人,正是德育中所倡导的核心内容。例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环保垃圾分类”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垃圾分类的知识,还在实践中体验到尊重劳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理论角度看,建构主义强调“做中学”,体验式学习突出真实情境下的情感生成,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实践与人际智能的培养,这些均为劳动德育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比如,在《劳动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清理校园卫生,激发了他们对劳动的认同与尊重,也帮助学生形成了对劳动价值的感知。在小学阶段,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既能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化,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问题分析
尽管当前许多小学已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种植体验、班级值日、家务劳动等活动予以开展,但整体上融合深度仍不够,存在活动目的不清、过程设计碎片化、评价形式流于形式等问题。例如,某乡村小学组织的“劳动日”活动,虽然学生参与了打扫校园卫生,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劳动价值教育,学生只是完成了任务,并未深入思考劳动背后的社会责任。在活动设计上,教师未能结合德育目标设计劳动任务,导致活动效果较弱。另一方面,教师在活动组织中缺乏系统指导,劳动任务的安排未能充分体现德育育人导向,如劳动环节中缺乏责任分工、互助合作等德育元素的引导,导致活动成效打折。通过参与校外社区服务项目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真正意义,从而提升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但此类活动的开展尚不普遍。再者,家校协同层面也存在脱节现象,家庭劳动教育重视不足,缺少与学校的有效联动,导致学生在校外难以形成连续性劳动习惯,德育目标在生活实践中难以延续。
三、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实践模式构建策略
在融合模式的构建中,首先应从课程目标顶层设计出发,明确劳动教育在德育体系中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生态文明理念等内容系统融入劳动项目设计之中,使劳动任务不仅具有实践性,还具有价值导向性。例如,在“节约用水”的劳动项目中,学生通过参与校园节水活动,不仅学会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在过程中理解了节约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课程内容应体现日常性与阶段性结合、集体性与个体性统一的原则,如在日常课程中嵌入教室值日、校园绿化、物品整理等小任务,在学期项目中策划“劳动成果展”“节日食品制作”等主题式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感与归属感。在组织形式上,应打破传统单一的劳动课模式,整合语文、综合实践、科学、美术等学科资源,构建跨学科劳动德育融合课程群。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日”活动,结合美术学科的绘画创作和科学的环保知识,使学生在体验劳动的同时,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意表达能力。
四、劳动德育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机制
评价是促进教育目标达成的关键手段,劳动与德育融合的成效需通过科学评价体系予以反映。例如,某小学通过“劳动反思日志”这一评价工具,学生在每次劳动活动后进行自我总结,记录个人劳动感受与责任担当,老师通过观察学生在任务中的参与度和行为规范,进行实时评价。这种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还注重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具体设计上,应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行为的规范性与情感的成长性。首先,建立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评价方式,鼓励其进行劳动反思、情感日记、自我总结等自主评价;其次,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成果展示、行为表现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责任心、协作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劳动之星”评选,学校能够激励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感。
五、推动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要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必须构建一套协同推进的保障机制。首先是教师队伍建设,应通过专题培训、教学观摩与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融合意识与课程实施能力,鼓励其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形成以德促劳、以劳育德的育人合力。例如,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研讨会”,为教师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提升他们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其次是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学校应通过家长课堂、劳动任务协作、亲子劳动实践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强化家庭教育对学校劳动德育目标的支持。比如,某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家庭劳动体验”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家务劳动,增强家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同时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与经费保障,统筹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实践基地,为学校组织开展系统化劳动德育活动提供空间与条件。
结论
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的融合,是实现全面育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以课程内容整合、活动情境设计、协作机制完善与评价体系优化为核心的融合实践模式,不仅能够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德育形态,还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道德情感,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未来应持续加强融合研究的理论深耕与实践创新,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教师能力提升与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为建设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提供坚实支撑与生动范式。
参考文献:
[1] 袁铭 . 从“萌芽”到“绽放”,劳动教育如何“全面开花”?——教育家期刊社线上圆桌论坛实录 [J]. 教育家 ,2024,(S1):56-59.
[2] 苏忠取 . 融合育人视野下小学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融合实践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24):92-94.
[3] 钱婷婷 . 让劳动教育“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J]. 好家长 ,2024,(9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