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1+1>2 :小学数学与体育教学的跨学科协同路径探索

作者

张硕 徐周

开原市民主小学 112300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倡导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此背景下,数学与体育看似关联不大,实则存在诸多契合点。数学教学中的空间概念、数据分析与测量计算等内容,与体育教学中的场地方位、运动计时、成绩统计等要素可自然衔接。通过跨学科协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使枯燥的数学计算趣味化,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知数学规律,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成效。

一、数学与体育跨学科协同的实践案例

(一)运动场地中的几何思维训练

篮球场(长 28 米、宽 15 米,罚球线距篮板 4.6 米)、排球场(长 18 米、宽 9 米,发球线距中线 9 米)等矩形场地蕴含丰富几何知识。学生在实地丈量过程中,能直观理解长方形的边长、周长与面积关系,并运用“面积”单元知识掌握长度单位换算技能。场地格局中线段呈现的平行、垂直、相交等位置关系,为学生认识基本几何概念提供了生动素材。篮球三分线的弧形结构,则可启发学生思考圆弧特性,加深对曲线图形的理解。此类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抽象几何概念的具象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1]。

(二)定向越野中的位置与方向应用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之时,定向越野这项运动给出了不错的应用场景,学生要精准识读地图图例,弄明白比例尺概念,借助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来判断方向,野外环境中的等高线可帮助学生认识地形起伏状况,构建空间概念。于活动设计当中,把定向点设定在校园范围以内,要求学生依照位置知识绘制出行进路线图,标注出起点、拐点以及终点坐标,活动期间,学生要测算行进距离并且依据自身的体能合理地分配体力,这样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掌握目标定位、方向判断以及距离测算等能力[2]。

(三)体育测试中的数据统计实践

体育课堂当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可为学习“复式统计表”给予真实的素材,比如说,在 50 米短跑测试结束之后,全班同学的成绩构成了完整的数据集,学生需要依据性别以及成绩区间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制作出二维的统计表格,并且合理地设置区间,准确地统计人数。制表完成以后,借助分析数据得出男女生成绩的分布规律,在立定跳远项目里,测量并记录跳跃距离数据之后,按照成绩进行排序,计算出全班的平均成绩,这些实践活动让复式统计表的应用场景变得更加丰富,使得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统计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数学与体育跨学科协同的实施路径

(一)主题式教学单元设计

秉持跨学科协同理念,以“运动中的数学”为主题,整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面积”、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等单元内容与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以运动项目为载体融入数学知识点。例如,“篮球运动中的数学”单元:投篮练习涉及判断与篮筐距离、计算命中率;运球训练涉及方位与角度知识。每个主题单元设计包含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实践应用三个环节,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知数学规律,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3]。

(二)项目化学习任务开发

借助体育运动来设计数学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举例来说:

1.“运动会数据小组”所开展的项目是这样的,学生们被分成不同的小组,针对各个年级的各个项目比赛成绩进行收集工作,之后制作出统计表,并且对数据当中存在的规律展开分析。2.“场地设计师”项目要求学生依据给定的场地尺寸规定,于操场上对各类运动区域展开合理规划。

此类项目化任务着重突出知识应用的整体性,防止出现单一知识点的机械性训练,切实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运动技能,提高了跨学科教学的实际效果。

结语

借助主题式教学以及项目化学习这两条核心路径,小学数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跨学科协同实践将两学科优势有效整合起来,构建出创新教学模式,学生于体育运动里感知数学规律,在数学思维引导下提高运动技能,达成了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及能力的综合提高,跨学科协同让课堂教学形式得以丰富,还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本研究为那些看似关联度较低的学科间融合给出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为基础教育阶段深化课程综合改革贡献出实践案例,未来可探索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林华芝.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路径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4(18):93-95.

[2]陈秀梅.“小学数学 + ”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的策略探究[J].课堂内 外(高中版),2024,(S2):10-12.

[3]杜慧慧.跨学科教学:“数学与体育”学科融合的一次尝试——以“圆的周长”项目化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4,(3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