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清迈云南华人村祖语教育的教育人类学阐释
饶倩楠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安康村祖语(云南话)保持呈现动态平衡特征。家庭与社区场域中云南话与泰语使用率相当,普通话使用有限。教育人类学分析揭示,稳定的“孤岛文化”生态促成祖语自然习得。家庭口耳相传奠定基础,社区语境强化使用,形成高度重合的语言传承场域。尽管青少年期受泰文教育和媒体影响出现泰语使用高峰,但成年后语言选择重新平衡,表现为“习得- 冲击- 回归”的祖语保持模式,体现文化认同的动态调适。
一、家庭文化资本及家长教育行为的濡化
(一)家庭场域中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与濡染
家庭中的祖语和文化是为“惯习 ”,一般以代际传递的方式保持,祖语生在家庭文化“濡化 ”下无意识习得祖语。刘谦、冯跃、生龙曲珍据布迪尔《资本的形式》中对文化资本的划分,大致将文化资本分为物化的、内化的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1 安康村作为泰国华人社区,其祖语传承受物化及内化文化资本的双重影响。当地家庭主要拥有书籍类印刷品、文娱设备及家庭文化装饰三类物化的文化资本。书籍和文化装饰强化了文化认同基础,现代文娱设备则增加了语言接触机会。内化文化资本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发挥作用。首先,传统节庆活动构成重要的文化实践场域,如中元节和中秋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专程返乡祭祖,学校配合调整假期形成制度性支持,这种周期性仪式强化了“祖先崇拜”观念。其次,日常语言实践中的代际传递尤为关键,特别是父母的语言使用习惯直接影响子女语言能力。第三,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导致传承效果分化,意识到中泰合作前景的家庭更注重培养双语能力,通过定期返乡、双语学习等方式积极维系文化认同,而教育投入不足的家庭则面临祖语中断风险。
(二)家长的教育行为与祖语使用保持
家庭场域中的教育行为可分为“干预性教育行为、非干预性教育行为和情境性教育行为” 三类,对祖语生的语言选择产生差异化影响。干预性教育行为表现为家长有意识地规范祖语使用,如校长家庭严格规定在家只能讲云南话、只看中文节目,并将语言保持与职业发展关联;而部分家长则持中立态度,更重视泰语学习以融入主流社会。非干预性教育行为则体现为家长对子女语言使用和学业的忽视,如允许子女因农事请假、对逃课行为漠不关心,这种放任态度导致祖语生更倾向使用泰语。情境性教育行为则受家庭经济条件制约,部分学生因经济压力被迫辍学务工,其中又分两类:一类因反学校行为主动放弃教育,另一类虽学业优秀却为分担家计而无奈选择就业。这些教育行为差异反映了家长在语言传承与生存现实间的权衡,重视文化传承的家庭通过制度性规范维系祖语;经济压力大的家庭则更关注子女的生存能力培养;而教育理念薄弱的家庭往往放任语言转用。这种分化表明,祖语保持不仅是文化认同问题,更是家庭资源、教育理念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的结果。
二、社区祖语文化濡化与多边互动中的祖语使用保持
(一)社区祖语文化“濡化”
祖语生在家庭文化熏陶濡染下初步习得祖语、祖语价值观念及祖语文化,在社区祖语文化濡化下逐步习得祖语。祖语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呈现高度重合,社区文化环境是家庭文化环境的延伸,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营造出祖语传承的语言生态圈。社区群体的语言、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意识和行为准则渗透在社区活动的方方面面,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着祖语生“文化人格 ”的塑造,祖语生亦在社区活动中观察、模仿和学习经验,主动融入社区文化环境。
(二)多边互动下的祖语保持及祖语文化传承
1. 同伴群体的社会化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J.R.Harris)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 ”,认为“一 个人所在的同伴群体,而不是父母,影响了一个人在成年期的性格和行为。”,“突出了同伴群体的社会化功能,认为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家 庭。”。3 在家庭完成祖语文化初步代际传递后,同伴群体成为维持和传播祖语的重要场域。研究发现祖语生在日常互动中主要使用云南话,在与少数族裔交流时则切换为云南话和泰语双语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出生的少数族裔云南话听说能力显著优于新移民,表明长期社区互动促进了祖语传播。此外,同伴群体通过双重媒介实现文化传递功能。共同观看中国综艺影视节目,讨论祖籍国电子产品和电商平台,形成对当代中国的集体认知;借助微信、抖音、全民 K 歌等平台获取实时资讯,保持与祖籍国的数字连接。此类媒介化社交实践不仅强化了个体文化认同,更促进了跨群体的文化理解,使祖语文化在横向传播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2. 社区互动与祖语保持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互动对祖语(云南话)传承的多维影响机制。通过分析社区与中文学校、“亚社会”以及主流文化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揭示在现代化进程中,祖语如何在多重社会力量的博弈中得到传承。在社区- 学校层面,安康立德中学发挥着文化中枢作用,兼具信息中转和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春晚等文化活动,学校与社区形成共生关系,社区提供办学资源,学校培养社区所需人才。这种双向支持体系创造了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系统化的教育传递强化了群体认同,而社区文化则为教学提供了真实语境。在“亚社会”层面,泰北云南村寨通过教师联谊会、文化节等活动维持文化同质性。跨村教育资源共享和中华文化节等集体活动,既构建了教育支持网络,又通过竞赛、表演等形式激活文化记忆,为祖语生进入主流社会提供缓冲。在社区 - 主流社会层面,互动呈现矛盾特征,外部歧视(如“山民”标签)反而强化了内部认同,形成保护性语言生态;旅游业发展更使云南话作为中文变体获得新价值,部分泰国家长主动让孩子学习。但传承仍面临教育向上流动者倾向“去中文化”以融入主流社会的挑战,表明祖语保持既需要社区文化自觉,更依赖与主流社会建立平等对话机制。
本研究揭示了泰国安康村云南裔华人祖语传承的独特机制。家庭、学校和社区构成的三维互动网络是祖语保持的关键。家庭通过文化资本代际传递奠定基础;学校作为文化中枢强化认同;同伴群体则实现文化横向传播。研究发现祖语使用呈现 U 型生命周期特征,青少年期受主流文化影响使用率下降,成年后回归双语平衡。此外,社会流动方式深刻影响祖语传承——教育向上流动者易出现祖语中断,而务工者则形成“中断 - 回归”的循环模式。这种动态平衡表明,祖语保持既是文化认同的体现,更是生存策略的选择,为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族群语言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
饶倩楠(1994 年4 月-),女,汉族,籍贯:云南,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华语祖语及海外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