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技工院校“三全育人”机制体制建设视域下语文课程

作者

史庆书

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

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对于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课程作为技工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素养的任务,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三全育人”机制体制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提高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内涵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三个维度的发展特征:第一维度体现为教育主体的协同联动。教育机构内部各岗位人员需形成育人合力,教学人员侧重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行政团队强化制度保障,后勤服务部门营造育人氛围。特别是在职业院校环境下,专业课教师需在技能传授中渗透职业伦理,实训指导教师应结合操作规范培养工匠精神,心理咨询师团队要建立成长档案跟踪学生发展。这种立体化协同机制打破了传统岗位职责边界,使教室、实训车间、学生公寓都成为育人载体。第二维度聚焦教育过程的动态衔接。育人工作需贯穿学历教育全过程,根据职业院校生源特点设计阶梯式培养方案。第三维度强调教育资源的整合创新。构建 " 课堂 + 车间 + 社会 " 三位一体培养格局,课堂教学注重职业情境再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典型工作场景;实践教学强化产教协同,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教学标准制定;第二课堂拓展职业素养培育路径,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提升综合能力。

二、技工院校语文课程融入“三全育人”的改进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

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实践中,建立分层次的课程定位框架至关重要。需要针对各学科群组特征进行差异化设计,使人文素养培育与专业技能发展形成双向渗透机制。以服务类学科群为例,可侧重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块,通过模拟导游讲解、文化项目策划等任务驱动型活动,系统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与跨场域沟通能力。而对于工程技术类学科群,则需构建 " 文书 - 图表 - 数据 " 三位一体的训练体系,重点开发项目任务书撰写、工艺流程图解构等教学单元,使文字运用能力深度嵌入专业技术应用场景。在教学内容革新层面,需构建古典文化传承与现代职业素养培育的双轨并行模式。可尝试将《天工开物》典籍研读与智能制造标准文档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在感悟传统工匠精神的同时掌握现代技术文档写作规范。针对专业集群特性,教学团队应联合行业专家开发模块化教学资源包,例如为建筑工程专业融入施工日志撰写模板,为电子商务专业设计网店文案创作指南,形成 " 文化底蕴 + 职业能力 " 复合型知识架构。教材建设方面,建议构建纸质媒介、数字资源、实践工单相融合的三维立体化资源体系。重点开发包含典型工作场景对话实录的音频库,整理行业标准操作流程的视觉化案例集,编制跨岗位协作沟通的情景剧本。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构建 " 任务链 - 场景化 - 协作网 " 三维联动的教学实施框架具有重要价值。以行业典型工作项目为驱动,组建异质化学习小组完成全流程任务实践。具体实施过程中,学习者需经历信息检索与甄别、方案设计与论证、可视化成果制作等阶段,该流程不仅能强化语言工具的应用效能,更有助于培育跨岗位协作意识与问题解决创新思维。在协作学习机制构建方面,建议实施 " 角色轮换 - 任务分层 - 动态评估 " 三位一体培养方案。组建 5-7 人异质化学习共同体,设立资料分析师、流程督导员、成果展示官等差异化角色。通过定期轮岗制度,使每位参与者都能体验不同职能视角。在机电类专业应用文写作训练中,可安排技术参数记录员、设备操作说明撰写者、项目验收报告整理者等岗位角色,使写作训练自然嵌入专业技术流程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构建高素质的师资团队需要系统性推进三个维度的改革措施:其一,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规范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育教师对学科育人价值的认知深度。建立常态化的思想提升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纳入教师研修体系,定期举办师德标兵案例剖析研讨会,促使教师深刻领会语文教学在构建 " 大思政 " 格局中的枢纽作用。例如,某师范院校通过建立 " 师德档案 " 动态评估机制,将育人成效与职称评定挂钩,有效激发了教师群体的育人自觉。其二,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发展支持系统。依托省级教师发展中心构建 " 理论研修 + 实践指导 " 双轨培养模式,重点推进教学策略优化工作坊、学生心理发展指导研修班等项目。在具体实施层面,可建立校本教研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察、案例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跨学科教学设计技巧。某地教育部门创新实施的 " 双导师制 " 培养方案,通过匹配学科专家与教学名师联合指导,使 83% 的参训教师实现了课堂育人效能的显著提升。其三,完善学科融合型师资配置机制。实施" 学科交叉人才引进计划 ",重点吸纳具有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复合背景的师资力量。推动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制度,定期开展课程融合专题研讨会,共同开发包含专业案例的语文教学资源库。

综上所述,在技工院校“三全育人”机制体制建设的视域下,语文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然而,当前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在融入“三全育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优化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等改进策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技工院校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三全育人”理念与技工院校语文课程的融合机制,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技工院校语文课程育人工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大盛 , 王冬霞 .“三全育人”理念下技工院校多元育人体系的构建[J]. 职业 ,2025,(02):72-76.

[2] 糜自超 , 李月 . 依托“12345”工作体系,以汽车专业为试点打造学生教育管理“三全育人”新模式 [J]. 汽车维修技师 ,2025,(02):100-101.

[3] 蒋迎新 .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城轨专业为例[J]. 职业 ,2024,(23):66-68.

[4] 张卉玮.“三全育人”背景下技工院校学生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究[J].广东印刷 ,2024,(05):53-55.

[5] 林美云 , 严林芳 , 张雄 .“三全育人”理念下技工院校“明心”德育的实践研究——以福州第一技师学院为例 [J]. 职业 ,2024,(1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