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作者

马耀成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

小组合作学习法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小组内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另一方面,它有助于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过,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法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参与度不高等情况。基于此,深入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运用小组合作开展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初步认知知识

教师若运用小组合作开展课前预习,就需要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导学案,导学案要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知晓预习的具体方向,同时要呈现与知识点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分组时,需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等因素,确保小组内成员能实现优势互补。在预习过程当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身想法以及疑惑之处,教师要定期检查小组预习进度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并提供有效反馈,帮助小组解决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以此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高中数学“等比数列前 n 项和”教学为例,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具体学习目标,如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推导过程、熟悉公式特色且能初步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还要通过对公式推导,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教师可以在导学案里呈现相关问题,例如“怎样求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等比数列是否也能用类似方法求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接着教师要进行合理分组,把学习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小组。比如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有的学生计算能力好,有的学生善于总结归纳,小组学生聚集在一起围绕导学案上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等比数列求和方法”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见解,有的提出类比等差数列求和的倒序相加法,有的则通过列举简单等比数列进行尝试。在预习过程中,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当遇到困难时大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比如在推导“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时对公比是否为 1”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逐渐理解分类讨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借助小组合作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通过小组合作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时候,教师需要精准把握教学重难点内容,把它转化成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或者任务。教师要合理进行分组以使小组成员层次丰富且优势互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去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并且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以此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的观点从而促进思维碰撞,在小组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组织小组开展汇报展示活动,并且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以此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以高中数学“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把学生分成每个小组 4 到 6 人的小组,以此确保小组内成员具备不同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接着,提出诸如:“如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实际问题中怎样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的距离?”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都积极地进行讨论,有的小组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来进行推导,有的小组则尝试运用代数方法通过联立方程来求解。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当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当小组遇到如在推导过程中出现逻辑错误或者计算失误之类的困难时,教师会适时地给予提示并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小组完成探究之后进行汇报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小组的推导过程和思路,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并且提出疑问和建议。比如在一个小组展示用几何方法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时,有学生提出“这种方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否适用”。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们对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数学思想,并且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应用公式以巩固所学知识。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法在高中数学教学里有明显优势和广泛应用前景。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得持续改进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要更为精准地设计导学案以及探究任务,合理把控小组合作的时机和开展频率,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合作质量。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并给予反馈,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阮浩楠 . 创设情境 , 培养思维——高中数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J]. 数理天地 ( 高中版 ),2025,(11):69-71.

[2] 刘浪平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J]. 教师博览 ,2025,(1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