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实施与评价
周娟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213151
引言:如今,跨学科融合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初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跨学科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跨学科融合,要求教师从物理学科出发,破除学科本位意识,在教学中建立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能力、思维之间的关联[1]。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从多学科立场和视角来探究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初中物理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1.1 打破学科知识壁垒
跨学科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限制,深入探寻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构建起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2]。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整体,有助于避免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碎片化、孤立化的记忆,培养其以联系的视角看待知识的思维方式,进而形成全面的系统思维,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
1.2 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单一学科知识难以应对。跨学科教学通过将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分析、拆解和处理,这种学习过程破除了传统应试教育中孤立学科教学的局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真实价值,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为适应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跨学科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场景和任务,契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通过跨学科的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在设计和操作跨学科实验时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在关注与物理相关的社会议题时深化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理解,从而全面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符合新时代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
2. 跨学科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2.1 依据学情,融合知识
跨学科教学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在语文、地理等学科中的知识储备,将物理概念与其他学科内容建立关联,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这种融合能打破学科壁垒,契合了新课标中“跨学科实践”的要求,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迁移与整合,学生学习不再只是单纯的孤立记忆,而是能够理解知识的本质,系统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物理“汽化与液化”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蒸发和沸腾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过与汽化、液化相关的诗词,像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对液化现象有了初步感知。在探究“沸腾的条件和特点”时,有些小组由于给杯子加盖,出现水沸点高于 100℃的情况。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学中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压低导致水沸点低的知识进行分析:加盖后杯子内水蒸气不易散发,致使杯内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教师还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高压锅煮东西熟得快的原理,并鼓励学生观察家中烧水时水温变化、沸腾前后气泡变化、“白汽”及其浓度变化等现象。这样的教学融合了语文、地理知识,实现了跨学科教学,还能让学生利用学科融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来源于真实情境。教师需要通过跨学科情境设计,将物理原理与工程技术、历史文化相结合,使抽象知识具体化。芬兰现象式教学理念进一步支持这一策略,主张以真实现象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例如,通过展示古代桥梁的建造过程,学生在观察与分析中自然理解浮力原理,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情境设计不仅能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中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的发展需求,更通过立体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学习物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例如,在教学“物体的浮与沉”时,教师可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安平桥,并播放其建造过程的视频创设情境,提问:“古代没有起重机等先进设备,人们如何将数吨重的石板安装到安平桥上?”学生从情境中了解到石板靠船通过水路运载。接着教师追问:“那么重的石材压在船上,船为何不沉?”学生通过观察船只,发现船是空心的,再用橡皮泥捏成实心球体和碗状放入水中观察探究,明白空心法可增大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浮力,所以船不会沉。教师继续提问:“石板如何从船上搬运并铺设到桥墩上?”通过播放石板桥面铺设视频进一步创设情境,学生从中发现安平桥桥面铺设借助涨潮时船运载石板至桥墩中间,让石板两端架设在桥墩上固定,落潮时船随水面下降驶出桥墩,完成桥面石板架设。这样的情境教学将物理与工程技术融合,学生不仅学到“浮沉”应用知识,还了解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3 问题导学,推动探究
问题解决理论认为,真实问题是驱动深度学习的核心。教师可以通过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知识设计解决方案。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模式,不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更符合新课标中“科学探究与实践”的素养要求。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物理“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学生依据已有认知易联想到密度公式。教师接着追问:“按密度公式测量物质密度,需知道哪些数据?”学生通过分析公式得出答案。教师再问:“回顾上节课,用天平测量物体密度要注意什么?”学生回忆课堂内容总结注意事项。之后教师给学生发放魔方(正方体),提问:“这个魔方体积、密度各是多少?”学生很快想到正方体体积公式,用天平测质量后通过数学运算得出魔方密度。教师继续提问:“生活中有很多不规则物体,如液体,能否用上述方法测量液体密度?以水为例,如何测量水的密度?”这一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知识,进行对知识的深入探究。
结语
综上,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的意义,通过融合知识、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学等措施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其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未来学校和教师需持续优化实施策略,平衡学科深度与融合广度,让跨学科教学更贴合初中生认知规律,最终实现物理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地,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融合探索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鹏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研究 [J]. 启迪与智慧( 上 ), 2025, (07): 47-49.
[2] 侯文红 . 学科融合下的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探究 [J]. 教育 , 2025,(19): 61-63.
周娟(1979.11-), 籍贯:江苏常州,性别:女, 最高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