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周豪杰
鹿邑县自然资源局 河南省周口市 477200
引言: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建筑工程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物在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防水防渗作为保障建筑功能发挥与延长使用年限的重要环节,已成为施工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之一。特别是在地下工程、屋面和卫生间等容易出现渗漏的区域,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体工程的成败。探索科学高效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建筑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建筑施工中常见渗漏问题及成因分析
渗漏问题是建筑工程里较为普遍且难以彻底解决的质量缺陷,既会影响建筑使用功能,也可能引发严重安全风险。全面剖析其类型与成因,能够为精准解决问题、提高施工质量提供依据。
1. 屋面渗漏现象突出
屋面作为建筑物最上层结构,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经受风雨日晒,属于渗漏问题高发区域。常见原因有防水层铺设不符合规范、搭接缝处理存在缺陷、排水坡度设置不够等。施工时若材料选用不合适,或是未完全固化就进入下一道工序,会造成防水层提前老化、失去作用,进而出现渗漏。雨季施工会使这些问题更明显,需通过合理规划施工步骤和强化质量监督加以管控。屋面结构中女儿墙、檐沟、落水口等细部节点处理不当,也是局部渗漏的重要诱因,需采用增强附加层或节点密封加强措施进行有效防护。
2. 卫生间渗漏频发
卫生间因使用频率高、环境潮湿,是建筑内部结构中渗漏问题的高发空间。主要原因包括地面与墙面连接处密封不严密,穿管部位未按规范要求封堵,以及防水涂层厚度不足或存在漏涂、空鼓等情况。装修过程中对原有防水层的破坏常被忽略,导致隐蔽工程留下渗漏隐患。加强施工节点的精细化处理和完善验收制度,是减少这类问题的关键。二次装修时,应通过闭水试验确认防水层完整性,采用柔性防水材料提升变形适应能力,避免后期使用中出现渗漏、发霉、墙体返潮等连锁问题。
3. 地下结构渗水常见
地下室、地下车库及基础底板等结构长期受地下水和土壤湿气影响,若防水防渗处理不到位,容易出现渗水、返潮现象。成因一般包括混凝土本身出现裂缝、施工缝处理存在问题、防水卷材搭接不紧密等。地下结构封闭后维修难度大,初期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应遵循多道设防原则,采用刚柔结合、防排结合的技术方案,提升结构整体抗渗性能。施工缝、穿墙管、变形缝等薄弱环节的细部处理需特别关注。
二、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关键工艺
建筑技术的持续发展让防水防渗施工方式愈发多样,不过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限制因素。精准把握当下状况并加强关键工艺把控,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
1. 防水材料应用现状
建筑领域当前常用的防水材料主要分为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和密封材料三大类。卷材抗拉强度较高且耐久性良好,适合在屋面和地下结构的大面积区域铺设;涂料因施工方便、适应能力强,更适合处理形状复杂或细节节点部位;密封材料则主要用于施工缝、穿墙管道等容易出现渗漏部位的封堵。虽然防水材料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但部分施工单位依旧存在用劣质材料冒充优质材料、使用过期材料、未根据适配部位选择材料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工程的防水效果。
2. 施工技术应用水平
建筑工程中防水施工技术水平目前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些重点工程运用了冷施工技术、自粘防水卷材、喷涂速凝橡胶沥青等新技术,施工效率和防水性能得到明显提升;而中小型项目中技术不规范、工艺流程简化、作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仍较为普遍,造成施工质量不稳定。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还有基面清理不彻底、防水层厚度不一致、搭接尺寸不符合标准等。所以,提高现场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严格执行工序控制与质量验收制度,是提升整体防水水平的重要措施。建立完善的技术交底与培训体系,推行样板引路制度,能确保新工艺在施工现场正确应用,切实达成“工艺标准化、操作精细化、质量可追溯化”的施工目标。
3. 重点节点工艺处理
建筑结构存在不少容易发生渗漏的关键节点,像阴阳角、管根、伸缩缝、施工缝、变形缝等部位。这些位置由于应力集中、结构变化频繁,成为防水设计与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常用的处理方法有设置附加增强层、使用密封膏或止水带、分层施工等。管根部位一般先采用密封腻子嵌缝,再覆盖柔性防水涂料来增强其耐变形能力;施工缝需采用凹槽埋设遇水膨胀止水条,结合外贴卷材形成多重防护。工艺设计与现场施工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细致操作,保证每个节点构造都达到防水要求,防止出现“失之毫厘、渗之千里”的质量问题。
三、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优化路径与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对防水防渗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推动施工技术朝着高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探索优化方法,判断发展趋势,是提升建筑耐久性的重要手段。
1. 材料体系持续升级
科技的进步让防水防渗材料逐渐从传统沥青类向高分子合成材料转变。目前,聚氨酯、SBS 改性沥青、TPO 防水卷材等新型材料在耐候性、延展性、附着力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环保型、无毒无味材料的研发和推广也成为发展重点,以此降低施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未来,具有自修复能力的智能防水材料、纳米复合防水涂层等将成为研究重点。
2. 施工工艺不断优化
施工工艺方面,精细化、机械化作业正逐步取代粗放型施工。传统人工铺贴方式正被自动化喷涂、防水机器人、智能卷材铺设设备替代,这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施工工序也朝着模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预制构件与装配式建筑中,预制防水节点、预埋密封系统的应用显著增强了施工质量的可控性。信息化管理手段如 BIM 技术和数字监控系统的引入,让施工过程实现可视化、数据化,有助于提前发现渗漏风险并及时纠正,为提升整体防水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3. 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施工管理在防水防渗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当前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并非缺乏技术支持,而是管理流程不规范导致的。优化路径应从完善设计交底、严格技术交接、落实现场监管、强化成品保护等方面开展,形成闭环管理流程。未来,推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强化责任追溯制度将成为常规做法。鼓励建立防水专项验收机制和施工质量评估体系,用量化指标体现技术应用效果。
结语:
防水防渗施工技术是建筑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覆盖施工全过程各阶段,对工程使用功能发挥与结构耐久性保障具有直接影响。剖析常见渗漏问题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厘清当前技术的应用态势与关键工艺要点,可有效聚焦施工重点方向,增强整体防护效能。在新型材料研发应用、施工工艺持续优化与管理体系不断强化的协同驱动下,建筑防水防渗技术正迈向高效化、智能化与系统化发展新阶段。后续需深化先进技术与现场施工实践的融合衔接,推进标准化建设进程,全方位提升建筑工程的防水质量水准与安全保障实力。
参考文献:
[1] 李志豪 . 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10):20-22.
[2] 陈惠龙 . 防水防渗施工技术在大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J]. 散装水泥 ,2023(02):157-159.
[3] 信彦军 . 智慧城市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探究 [J]. 智慧中国 ,2023(1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