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路径探讨
刘俐
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 075100
前言
新课改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语文素养的核心之一便是读写结合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路径,尤其是要注重“读”和“写”的有效结合。
一、提出思考问题,探寻作者的写作动机
基于《阿 Q 正传》这一文学经典,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首先,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系统总结并理解鲁迅作品的独特创作手法与白话文小说的风格特质,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写作技巧;其次,深入剖析阿 Q 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形成背景,探讨其性格特征如何影响情节发展,进而洞察小说的核心主题以及作者的深层意图,揭示“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激发学生在文学创作中的创新思维与灵感挖掘。基于这一前提,教师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以下一系列关键问题:
深入解析文本内容,精心编制阿 Q 的人物档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剖析,以全面理解阿 Q 这一文学形象的本质特征与复杂性格。通过这份详尽的人物档案,我们可以系统地归纳阿 Q 的主要经历、性格特质、行为模式以及社会角色,从而深入洞察其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动态。结合人物档案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描绘出阿 Q 既充满悲剧色彩又不乏喜剧元素的多面性人格,进而对其在《阿 Q 正传》这一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及社会批判功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鲁迅的著作向来被视为学生的阅读挑战与焦点,本文所选之作尤为晦涩精深。鲁迅在《阿Q 正传》中巧妙地塑造了沉默民族的心灵图谱,旨在揭示个体的局限与社会的病态,以此激发读者对小说中角色愚钝性的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反思当时的社会现实,并深入挖掘鲁迅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与批判精神。鉴于本次课程的阅读复杂度,教师以创建人物档案作为起点,引导学生利用表格系统地整理阿Q 的姓名、年龄、职业身份以及工作活动等相关数据。这一过程旨在通过综合分析人物资料,深入探究鲁迅撰写此人物的意图,进而归纳阿Q 的性格特质,并从中提炼出白话文小说创作的核心手法与艺术策略。
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策略,学生们的阅读活动获得了清晰的目标指引,他们积极地通过注释的方式检索并聚合了阿 Q 这一文学形象的相关资料,进而深入揭示了鲁迅创作此作品的内在动因。例如,鲁迅通过对阿 Q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的描绘,旨在揭示其社会地位的卑微与边缘化;通过展现阿 Q 孤身一人、年岁已长尚未婚配的情状,鲁迅意在突出其处于社会底层、缺乏家庭依托的生存状态;而阿 Q 的衣着寒酸、外貌平凡以及缺乏稳定经济来源的刻画,则深刻反映了其贫困的生活境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深刻领悟到,小说中每一情节的布置并非随意之举,而是旨在服务于整体叙事目标与深化主题理解,从而激发了他们丰富的创作灵感。
二、组织丰富读写活动,调动学生的读写积极性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经典文学作品为例,教师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读写融合的学习实践活动,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度。通过细致的对比阅读过程,我们能够深入地进行文本分析与解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选择将当前课程与经典文学作品《祝福》相融合,精心设计了一项比较分析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细致剖析两文之间的异同点,以此深化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这一策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为他们后续的创造性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举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深入思考文本内涵,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提问,其中尤为关注于探讨谁应当承担导致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伦理责任这一深刻议题。有人评价说: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与自私的人,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成了导致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复杂社会环境。您所提出的见解是否得到了您的认可,成为了我们深入探讨和共同考量的重要依据?为何在研究设计阶段需要深入探讨特定议题,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议题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深入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确保研究目标得以明确、研究方法选择恰当、数据收集过程合理、分析策略科学,从而增强研究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三、丰富读写教学的内容,积累写作技巧
首先,教师应深入解析教材文本的核心主题,致力于构建以教材为中心的整合性教学体系,通过组织围绕同一主题的文章群读活动,深化学生对教材主题的理解,并积累相关写作素材,为后续写作任务的展开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教师应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互联网上的丰富教育资源,搭建便捷的在线读写资料库,确保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线上阅读探索,从广泛的信息源中汲取写作灵感,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写作内容;最后,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在网络平台上自主搜集与整理作文素材,确保所选素材既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能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实现高效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以《故都的秋》作为案例教学,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应能够体悟到作品中所描绘的故都之秋独特的“清”、“静”、“悲凉”美学意境,并借此契机掌握作者巧妙运用的情景交融、以情感领引景致、以景象彰显情感的写作技巧。此外,学生还需学会运用细致入微的语言来描绘景物特征,从而培养出一种能够将外在景象与内在情感紧密相连的“形散神聚”式的写作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还能够在创作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技巧,达到既丰富表达又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基于此目标,教师通过整合信息技术资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读写融合的教学模块,旨在有效促进学生搜集写作材料的能力,同时深入理解并模仿散文的创作技巧。
结语
教师应革新其教学理念,严格遵循读写融合的教学原则,旨在以教材为核心,精心设置探究性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度解读,洞察作者创作意图,并激发其阅读与写作的灵感与技巧。
参考文献:
[1] 单蓉芳 . 读写结合 : 一体化教学 : 关于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分析 [J]. 好作文 ,2023(22):59-60.
[2] 杨慧琴 . 新课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J]. 天津教育 ,2023(29):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