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周丽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建设第二小学 云南泸西 652499
数学课标明确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充分挖掘教科书的阅读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至关重要。小学高年级学生虽已掌握部分阅读方法,但往往难以自觉运用于数学学习中,更无法针对数学教材的抽象性、逻辑性特点,选择符合自身认知水平的阅读策略。因此,教师需科学、清晰地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逐步提升其数学阅读能力。
一、数学概念的深度阅读策略
数学概念作为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在阅读概念时,学生需主动思考:概念的形成背景是什么?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而来?其内涵(本质属性)与外延(适用范围)如何界定?与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能否举出正反例验证?
具体而言,数学概念的阅读需做到以下三点:
1. 精准解读语言:透彻理解概念中字、词、句的含义,例如“梯形”定义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只有”二字,需明确其排除“两组对边平行”的关键作用;同时能熟练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如将“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转化为符号表达式“ ∠A+∠B+∠C=180∘ ”,或通过画图直观呈现。
2. 联系实际例证:结合生活实例或实物理解概念,如通过教室的黑板、书本封面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同时寻找反例深化认知,如用“平行四边形”作为反例,对比理解“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本质。
3. 辨析内涵外延:区分相近概念的异同,明确其适用范围。例如学习“梯形”时,可设计阶梯式阅读活动: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定义,动手绘制梯形并标注上底、下底和腰,通过实践总结概念;再引导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常见辅助线作法(如平移一腰、延长两腰交于一点等);最后对比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异同——二者虽同属特殊四边形,但因“对边平行组数”的不同条件,性质差异显著: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上底与下底)不能相等(若相等则变为平行四边形)。同时强调:上、下底的界定依据是长度(通常上底短、下底长),而非位置(如倒置的梯形仍可区分上、下底)。
二、数学公式的系统阅读方法
数学公式是对自然界事物数量关系的精准表征,反映了事物内部与外部的逻辑联系,是数学运算与问题解决的依据。对公式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解题的成败,因此公式阅读需兼顾“理”“记”“用”三个层面。
公式阅读的具体要求包括:
1. 追溯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需通过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推导而来,明确“底 × 高”的本质是“转化后的长方形长 × 宽”;学生需亲自动手推导,而非机械记忆。
2. 把握特征记忆: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如“路程 Σ=Σ 速度 × 时间”中三个量的因果关系, 通过联想、口诀等方式辅助记忆,避免混淆。
3. 明确应用边界:掌握公式的适用条件与关联拓展,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需强调“底与高必须对应”。
数学公式是数学学习的“基石”,如同“千里之行”的“足下”。只有深刻理解公式,才能打通知识间的联系,实现融会贯通。
三、数学计算题的阅读要点
计算题教学并非单纯的“计算训练”,部分学生常因读题失误(如看错数字、忽略运算符号)或对运算内涵理解不足导致错误。加强计算题阅读指导,不仅能提高计算准确性,更能为理解文字题、应用题奠定基础。
计算题阅读需注重以下核心:
1. 关联基础知识:面对计算题时,首先明确需运用的数学概念、运算定律、性质或法则。例如进行分数四则计算,需先回忆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通分、约分、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等技能,确保每一步运算都有理论依据。
2. 吃透运算法则:运算法则是运算的“规则”,如加法的“相同数位对齐”、乘法的“从个位乘起”、四则混合运算的“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等,需逐字逐句阅读理解,明确“为什么这样规定”。例如 *0 不能作除数”的法则,可通过“若 5÷0=x ,则 0×x=5 ,与 0 乘任何数得 0 矛盾”的推理帮助理解。
3. 强化步骤梳理:复杂计算题需分步阅读,拆解运算顺序。例如“ 36÷ (12-6) ×2′ ”,需先读括号内的“
,再依次处理除法和乘法,避免因步骤混乱出错。
四、数学应用题的阅读技巧
指导学生掌握应用题阅读方法,是提升审题能力、培养抽象思维的关键。数学语言是文字、符号、图形语言的融合,应用题阅读的核心是理解三者的关联,实现向“内部语言”的转化。
应用题阅读可采用以下策略:
1. 语义转换训练:将抽象文字转化为直观形式。例如复杂分数应用题:“某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 4 倍少 8 人,比女生人数的 3倍多24 人,求男、女生人数。”可引导学生摘录条件:“男生 =4× 女生-8”“男生
女生 +24′′ ”,或画线段图表示女生人数为 1 份,男生人数分别对应 *4 份少 8′′ 和“3 份多 24′ ”,通过对比发现“1 份 =24+8=32′ ”,快速突破难点。
2. 分层阅读策略:低年级可将题目转化为简单图形或数字;高年级则需边读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列表梳理数量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相遇”与“追及”的区分,可通过画图标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直观理解差异。
3. 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让学生用生活化语言阐述题意,检验是否真正理解。例如“一个数的 3 倍加上 5 等于 20,求这个数”,可复述为“某个数乘 3 再加 5 是 20,这个数是多少”,促进从“文本语言”到“思维语言”的转化。
阅读是思考的过程,是理解的途径,更是知识积累的阶梯。在数学教育中,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价值,通过科学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与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与挑战性,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也是助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