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构
袁平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物流行业,智能物流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智能物流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了物流运作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然而,智能物流的快速发展也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难以满足智能物流时代的需求,因此,深入分析智能物流岗位能力需求,重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智能物流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1.1 技术操作能力
智能物流依赖于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如自动化仓储系统、智能分拣设备、无人配送车辆等。因此,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熟练操作这些设备的能力,能够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和简单维修,确保物流作业的顺利进行。例如,操作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仓库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货物的入库、出库和盘点等操作。
1.2 数据分析能力
智能物流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包括订单信息、运输轨迹、库存数据等。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挖掘,能够为物流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因此,物流人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发现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通过分析运输数据,优化配送路线,降低运输成本。
1.3 系统管理能力
智能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方。物流人员需要具备系统管理能力,能够对智能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和监控。包括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工作,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对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障物流业务的连续性。
1.4 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
智能物流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物流人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够敏锐地捕捉行业发展趋势,提出新的物流解决方案和业务模式。同时,由于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物流人员还需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智能物流的发展变化。
1.5 沟通协作能力
智能物流的运作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物流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能够与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完成物流任务。例如,物流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要物流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策略
2.1 课程体系优化
增加智能物流相关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智能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智能物流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整合传统课程:对传统的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将智能物流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其中。例如,在仓储管理课程中增加自动化仓储系统的内容;在运输管理课程中引入智能运输调度和无人配送等相关知识。
开设跨学科课程:智能物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因此应开设跨学科课程,如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物流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2 实践教学改革
建设智能物流实训基地:学校应加大对智能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引进先进的智能物流设备和技术,如自动化仓储系统、智能分拣设备、物流机器人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智能物流设备的操作技能和系统的运行管理方法。
开展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一系列与智能物流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如智能物流系统方案设计、物流数据分析案例分析、无人配送路径规划等,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实践: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实践项目。
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参与企业的实际物流项目运作,了解企业的智能物流应用情况和需求,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2.3 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应积极引进具有智能物流行业背景和企业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这些人才可以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带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师培训与进修: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智能物流相关的培训和进修课程,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建立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和案例分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4 校企合作深化
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智能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开展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合作,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入学时即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学习和实践,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共建科研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建智能物流科研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科研合作,教师可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互利共赢。
3. 结论
智能物流的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难以适应智能物流时代的需求。因此,必须深入分析智能物流岗位能力需求,重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深化等策略,培养具有技术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系统管理能力、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为智能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等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智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文英 .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J]. 中国储运 ,2025,(02):49-50.
[2] 余思 .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37(22):76-78.
[3] 刘志伟 . 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 高教学刊 ,2024,10(34):76-79.
[4] 王秀梅 , 钟肖英 .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实战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J]. 物流科技 ,2024,47(21):153-15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