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杂技节目《大飞人》的叙事构建与编剧创新研究

作者

刘凯

漯河市杂技艺术中心 河南漯河 462000

一、引言

《大飞人》是高空杂技的代表性节目,以“高空秋千 + 空中飞人”为核心形式,通过演员在秋千与承接者之间的高空荡摆、腾跃、抛接,展现人体极限与精准配合,是杂技舞台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硬核”节目。传统《大飞人》创作多聚焦“技巧难度”,如追求荡摆高度(可达8-10 米)、增加抛接次数(3-4次连续空中传递),却忽视编剧层面的叙事与情感设计,导致节目“有技无魂”,难以让观众产生深度共鸣。

随着杂技艺术向“剧式化”“IP 化”发展,编剧在《大飞人》节目中的作用愈发关键——需通过叙事串联技巧、用角色赋予动作情感、以主题提升节目内涵。本文结合笔者参与的《大飞人·逐光者》创作实践,从编剧角度解构《大飞人》的创作逻辑,为同类节目创新提供思路。

二、传统《大飞人》节目编剧层面的核心问题

(一)叙事结构缺失,技巧与内容脱节

传统《大飞人》多采用“线性技巧堆砌”模式,无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开篇直接展示基础荡摆,随后依次叠加“单人高空翻转”“双人抛接”“多秋千联动”等技巧,全程仅以“技巧难度升级”推动节目,缺乏故事线串联。例如部分节目中,演员从“单秋千荡摆”突然切换到“三秋千接力飞人”,无任何叙事铺垫,观众仅能感受到“惊险”,却无法理解技巧背后的意义,导致节目记忆点薄弱。

(二)角色塑造空白,演员沦为“技巧载体”

传统《大飞人》中的演员多以“统一服装 + 无差异化动作”呈现,无明确角色身份与性格:荡摆者与承接者仅作为“技巧执行者”,无情感互动(如眼神交流、动作呼应),也无角色成长(如从“新手”到“高手”的转变)。观众无法对演员产生情感联结,节目结束后仅能记住“高空抛接”的惊险,却记不住任何一个“角色”,难以形成情感共鸣。

三、《大飞人》节目编剧创新的核心路径

(一)构建“三段式叙事结构”,让技巧服务故事

借鉴戏剧叙事逻辑,将《大飞人》节目分为“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尾”四部分,每个阶段的技巧设计均围绕叙事推进,以笔者参与创作的《大飞人·逐光者》为例:

1.  开端(铺垫期):设定“学徒(荡摆者)”与“师傅(承接者)”的角色,技巧以“低高度单秋千荡摆”“短距离抛接”为主,配合低沉的音乐与昏暗灯光,表现“学徒初练,紧张生涩”的状态,通过“师傅伸手引导”的动作,埋下“传承”的叙事线索;

2. 发展(成长线):随着音乐渐强,秋千荡摆高度提升(从3 米升至6 米),技巧加入“单人空中转体 180 度”“师傅辅助接伞”,同时通过“学徒眼神从胆怯到坚定”“师傅点头鼓励”的细节,展现“学徒逐步突破自我”的成长,让技巧升级成为“角色成长”的外在体现;

3.  高潮(爆发期):音乐达到顶点,灯光骤亮,技巧升级为“双秋千联动”“高空 3 次连续抛接”(高度 8 米),设计“学徒主动向师傅发起抛接邀请”的情节,此时技巧不再是单纯的难度展示,而是“学徒证明自我、师傅放心托付”的情感爆发点;

4.  结尾(升华期):技巧回归“慢节奏双人共荡秋千”,配合温暖灯光与舒缓音乐,师傅将“发光徽章”(象征传承)交给学徒,两人相视微笑,以“低难度但高情感浓度”的动作收尾,完成“传承”主题的升华。

(二)塑造“差异化角色”,让演员成为“故事主角”

通过“身份设定 - 动作设计 - 细节刻画”三维度塑造角色,避免演员“千人一面”:

身份设定:明确角色关系与性格,如“祖孙档”(爷爷:经验丰富的老杂技人,动作沉稳;孙子:活泼好动的新人,动作灵动)、“搭档档”(姐姐:冷静的决策者,负责主导抛接;妹妹:勇敢的挑战者,负责空中动作),让角色有“记忆点”;

动作设计:根据角色性格设计差异化技巧动作,如“爷爷”的承接动作以“稳”为主(双手缓慢张开,幅度大),“孙子”的荡摆动作以“灵”为主(加入空中小幅度翻转,节奏快),让动作成为“性格的延伸”;

- 细节刻画:通过“道具”“表情”强化角色,如给“追梦少女”角色设计“带有羽毛装饰的演出服”(象征轻盈与梦想),在每次成功完成技巧后加入“抬手摸羽毛”的小动作,传递“坚定追梦”的情感,让观众对角色产生情感认同。

(三)挖掘“多元主题内涵”,让节目传递“时代温度”

结合时代背景与文化元素,为《大飞人》赋予更丰富的主题,避免“主题空洞”:

1.  结合时代精神:如围绕“航天梦”设计《大飞人·星际接力》,将“秋千”比作“火箭推进器”,“空中飞人”比作“航天员出舱”,技巧中的“高空抛接”设计为“传递航天样本”,配合太空蓝灯光与科技感音效,传递“探索未知、团结协作”的航天精神;

2.  融入文化 IP :改编传统神话故事,如《大飞人·牛郎织女》,将“双秋千”设定为“天河两岸”,“空中飞人”设定为“牛郎跨越天河与织女相会”,技巧中的“抛接失败-重新尝试”对应“牛郎克服困难”,结尾“双人共荡秋千”对应“鹊桥相会”,让传统文化通过杂技叙事“活”起来;

四、编剧创新实践中的关键保障

(一)加强“编技协同”,避免“叙事与技巧脱节”

编剧需与杂技演员、导演深度沟通,确保叙事设计不脱离技巧实际:

前期参与技巧调研,了解《大飞人》的核心技巧(如荡摆角度、抛接安全距离),避免设计“无法实现的叙事情节”;

中期与演员共同打磨动作,如将“角色犹豫”的情感转化为“荡摆速度放缓”“手部微颤”的可执行动作,让“情”与“技”无缝衔接;

后期根据排练效果调整叙事,如发现“某段技巧难以承载情感”,及时简化叙事或调整技巧,确保“叙事为核,技巧为表”。

(二)注重“观众视角”,平衡“专业性与观赏性”

编剧创新需兼顾“杂技专业性”与“观众理解度”:避免过度追求“叙事复杂”,《大飞人》的核心仍需保留“高空技巧”的视觉冲击,叙事需简洁明了,让观众在感受惊险的同时,轻松理解故事;

五、结论

在杂技艺术“剧式化”发展的背景下,《大飞人》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需要通过编剧赋予其“故事、角色、情感”的艺术作品。从编剧角度看,创新的核心在于“以叙事串联技巧,以角色承载情感,以主题提升内涵”——通过“三段式叙事结构”让技巧有“逻辑”,通过“差异化角色”让演员有“灵魂”,通过“多元主题”让节目有“温度”。

这种创新不仅能提升《大飞人》的艺术感染力,更能为杂技编剧的专业发展提供方向:从“辅助者”转变为“创作者”,从“技巧编排”升级为“故事构建”。未来,随着“编技协同”机制的完善与观众需求的升级,《大飞人》等传统杂技节目将在“叙事创新”中焕发新活力,推动杂技艺术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斌 . 中国杂技剧创作的现状与思考 [J]. 艺术评论,2021(06) :78-85.

[2] 张莉 . 杂技节目中的叙事性设计研究 [J]. 杂技与魔术,2022(03) :42-44.

[3] 王健 . 高空杂技《大飞人》的艺术表达与创新路径 [J]. 艺术百家,2023(02) :156-158.

[4] 李明华. 戏剧编剧理论在杂技创作中的应用[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