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督察整改对地方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
丁漉徐
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缙云分局 浙江省丽水市 32140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环保督察整改成为推动地方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建筑垃圾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废弃物,其不规范处理易引发土壤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环保督察整改通过强化监管与引导,为地方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带来转型机遇,推动其从传统处置模式向资源化利用升级。这一过程不仅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更能促进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对实现地方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1 环保督察整改与地方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1.1 环保督察整改的背景与要求
环保督察整改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生态环境保护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国家建立环保督察制度,通过常态化、全覆盖的督察行动,对地方环境治理责任落实、问题整改等工作进行全面监督与专业指导。在建筑垃圾处理领域,督察明确要求地方政府严格规范从产生源头到运输环节再到终端处置的全流程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倾倒行为,着力减少建筑垃圾对土壤、水体、大气的多重污染,同时大力推动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显著提高再生骨料等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构建闭环管理体系。
1.2 地方建筑垃圾处理的现存问题
长期以来,地方建筑垃圾处理领域积累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城市对建筑垃圾缺乏系统规划,大量废弃物随意堆放在城郊、河道周边,不仅占用宝贵土地资源,堆积形成的松散体还易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周边群众安全。运输环节中,车辆超载、密闭性不足导致的抛洒滴漏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城市道路整洁与空气质量。处理方式仍以露天堆放、简单填埋为主,既浪费了其中大量可回收利用的钢材、混凝土等资源,又因有害物质渗漏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同时,行业内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与高效监管机制,难以实现建筑垃圾的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2 环保督察整改对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的推动
2.1 理念转变: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环保督察整改通过问题曝光与责任追究,倒逼地方政府和企业重塑建筑垃圾处理认知,绿色发展理念从政策倡导转化为实践自觉。政府层面将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专项考核机制,把处理成效与干部政绩挂钩 [1]。企业则跳出“末端处置”思维,主动将建筑垃圾视为可循环资源,在生产流程中融入绿色设计理念,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探索资源回收产业链,形成“环保即效益”的共识,推动行业价值导向从成本控制向生态价值创造转变。
2.2 技术创新:推动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升级
为达标环保督察标准,地方通过财政补贴、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建筑垃圾处理技术突破。新型智能化破碎设备可精准分离钢筋、混凝土与渣土,筛分系统通过多级分选实现骨料级配优化,回收利用率提升至90% 以上 [2]。例如,移动式破碎站能现场处理拆迁废料,减少运输污染;高性能再生骨料制备技术让废料可用于预制构件生产,强度达标率超国标。同时,无害化处理技术攻克了建筑垃圾中有害物质降解难题,为拓展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2.3 模式创新:构建多元化处理模式
环保督察整改打破传统处理壁垒,催生多元化协同模式。政府主导建设区域性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园,整合破碎、分拣、再生利用全链条企业,实现设备共享与固废集中处置。通过 PPP 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政府监管 + 企业运营 + 民众监督”机制,如某省建立的再生建材超市,衔接生产与需求端。源头减量模式向建筑全周期延伸,设计阶段采用模块化构件,施工阶段推行装配式建造,从源头减少 30% 以上建筑垃圾,构建“预防- 处理- 再利用”的闭环体系。
3 地方产业在环保督察整改下的转型实践与发展方向
3.1 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南方某市在环保督察整改推动下,推进建筑垃圾处理产业转型。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引进先进设备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购置补贴,设立产业转型基金支持再生建材研发。建设多个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引入智能化分拣流水线等设备,提升处理能力。搭建监管平台,对运输车辆实时监控,提高违规处置效率。经过整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升,再生骨料应用于市政建设,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案例二:北方某市响应环保督察要求,加速建筑垃圾处理转型。政府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对达标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3]。规划建设集中处理基地,引入先进破碎、筛分设备。建立运输监管体系,实现全流程追踪。转型后,建筑垃圾处理率大幅提高,再生建材应用范围扩大,促进相关产业就业,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3.2 转型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地方产业转型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处理设施建设与技术研发需持续大量资金投入,初期固定成本高,仅靠企业自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困境,制约产业升级步伐;再生建材市场认知存在壁垒,部分下游企业因对产品性能存疑,仍倾向选择传统建材,导致再生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影响企业生产积极性。对此,政府可推出阶梯式专项贷款贴息政策,按项目环保效益分级给予补贴,同时搭建政企合作平台,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覆盖生产到应用的再生建材质量认证体系,选取市政工程作为示范项目展示实效,联合行业协会开展进企业、进工地的科普宣传,逐步打破市场信任壁垒。
3.3 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地方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将以智能化、规模化、绿色化为核心方向深化转型。智能化领域,将物联网传感器嵌入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置全环节,结合大数据平台实现产量预测、设备运维与物流调度的智能决策,推动处理流程从人工操控向无人化作业升级。规模化发展将通过政策引导整合中小型企业,培育具备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再生品生产能力的产业集团,形成区域集中处理基地与分布式站点联动的布局。绿色化层面,重点突破超低排放处理技术,探索建筑垃圾在绿色建筑、生态修复等领域的高值化应用,力争资源回收率突破 95% 并逐步实现近零排放。同时,强化与建筑业、建材业的产业链协同,构建“产生- 处理- 再生- 应用”的闭环生态,助力地方产业全面迈向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环保督察整改对地方产业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建筑垃圾处理领域。通过理念转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地方建筑垃圾处理产业正逐步实现绿色转型。尽管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只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地方产业必将在环保督察整改的推动下,实现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荣 玥芳 , 张新月 , 张典 , 等 .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规划研究 [J].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2,38(01):9-17.
[2]李文颖 , 韦展艺 , 张日芬 , 等 . 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成本控制研究——以广西柳州为例 [J]. 砖瓦 ,2025,(06):42-45.
[3]李红霞 .“双碳”背景下建筑垃圾资源化措施的评价及策略研究 [D].重庆科技学院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