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小型矿山企业转型中的行政管理困境与对策

作者

陈建

中方县自然资源局 湖南 中方 418000

1引言

“双碳”目标提出后,环保政策持续收紧,针对中小型矿山企业转型的监管,应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分析实际情况,同时,转型过程中需解决资源整合、流程协调、部门协同等问题,而行政管理作为企业内部中枢,其功能发挥直接影响转型效率[1]。当前,部分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理念滞后、架构僵化、人力不匹配、制度缺失等问题,导致转型中出现决策延误、执行偏差、协同障碍等情况。本文从行政管理角度,结合转型需求分析困境的具体表现及影响,提出针对性对策,旨在优化企业行政监管机制,为企业顺利转型提供实践指导。

2中小型矿山企业转型背景下行政管理的功能定位

矿山企业监管工作主要涉及开发利用监管、生态修复责任落实、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及违法行为查处等环节。然而,基层监管面临数字化工具适配性差、绿色技术支撑薄弱、执法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监管效率低下。部分企业以“生态修复”名义违规开采,监管滞后导致环境破坏与权益纠纷频发,这对矿山企业的行政监管工作开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行政管理在矿山企业监管中的核心功能是规范、服务与协调,旨在通过制度约束、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推动矿山行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行政机关通过制定和执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强制性规范,确保其合法合规运营;同时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智能监测技术构建全天候监管体系,实现开采行为、生态修复等环节的动态监控与风险预警。在政策引导方面,行政机关通过矿业权审批、产能调控等行政手段优化产业布局,配套财税优惠和技术扶持政策,推动中小矿山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监管力量,解决职责交叉和执法碎片化问题。

3中小型矿山企业转型中行政管理的现实困境

3.1 行政管理理念滞后于转型需求

部分中小型矿山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管理理念仍停留在传统模式,突出表现为两方面的局限性[3]。一是重管控轻服务,领导层面习惯通过命令式管理方式推动工作,将行政管理视为对部门的监督工具,忽视对一线部门转型需求的服务支持,未主动协调解决一线部门在环保项目推进中遇到的资源短缺、流程不畅等问题;二是重经验轻创新,依赖过去的开采管理经验制定转型策略,对环保转型带来的绿色技术应用、政策变化等新需求缺乏敏感度,未充分考虑转型中的新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3.2 组织架构僵化制约转型效率

部分中小型矿山企业原有组织架构多为金字塔式层级结构,这种结构对转型效率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层级过多导致信息传递缓慢,信息从一线部门传递至管理层需要经过多层汇报流程,一线部门的环保整改需求等信息无法及时到达管理层,信息传递速度大幅降低;二是部门壁垒阻碍跨部门协作,不同部门因隶属不同层级形成明显壁垒,生产部与环保部等相关部门沟通需通过上级协调,跨部门协作流程复杂。

3.3 人力资源配置与转型要求不匹配

部分中小型矿山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与转型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传统开采技能员工占比偏高,不少企业 70% 左右的员工仅具备传统采矿经验,缺乏环保相关技能;环保技术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环保部门专业人才数量少,有的企业环保部门仅有 2 名专业人才,且未设置专职转型管理岗位。

3.4 制度流程缺失影响转型协同

部分中小型矿山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制度流程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矿山企业行政协同制度存在空白,涉及生产部整改实施、财务部资金拨付等环节,未明确双方的职责边界和沟通流程;另一方面,关键流程不规范,如环保审批等流程仅有口头要求,缺乏书面标准。这些问题使得部门间协作缺乏制度依据。

4中小型矿山企业转型中行政管理困境的破解策略

4.1 更新行政管理理念,强化服务型管理导向

首先,领导层面要主动发挥示范作用,带头转变观念。行政机关在落实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结合矿山企业行政管理需求,积极参与到矿山环保转型专题培训,学习服务型管理的核心内涵。在与矿山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对接的过程中,应明确强调“服务一线、协同转型”的管理要求,将服务型理念融入到矿山企业的日常决策中,比如在审议环保设备采购项目时,先听取企业方面关于设备使用的需求反馈,再评估矿山企业的发展路径,从而达到行政监督与管理的目的。其次,开展全方位的理念宣贯活动,推动理念落地。组织“转型中的行政管理角色”主题系列讲座,邀请行业协会专家或转型成功企业的行政负责人,讲解服务型管理对矿山企业转型的支撑作用。

此外,建立理念考核机制,强化机制保障。将行政管理与矿山企业运营结合在一起,完善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同时,设置可量化的考核评估指标,其中包含行政部门的服务水平、响应一线需求的及时率、转型项目中行政部门的协调效率、服务型理念落实的日常表现等,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晋升机会直接挂钩,对服务满意度高、响应及时的相关矿山企业给予肯定,同时,针对考核评估结果,针对行政管理滞后的矿山企业,则需要积极沟通,快速解决行政问题,提高矿山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

4.2 优化组织架构设计,提升转型协同效率

优化组织架构设计、提升转型协同效率需以“扁平化、矩阵式”为核心方向,通过合并冗余部门、设立跨部门项目小组、明确职责边界等措施,打破传统金字塔式结构的层级壁垒与部门隔阂,提高行政单位在矿山企业转型中的响应速度与执行效率。

首先,为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应整合矿山企业涉及的安全生产、环保验收、资源开发等分散审批事项,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通过搭建线上政务平台实现材料电子化提交与数据共享,减少重复证明和冗余环节,同时制定标准化办事指南明确申请材料、流程时限及审查标准,并设立专职导办员提供全程指导,对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与跟踪督办,定期收集企业反馈优化服务措施,最终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审批监管协同化”的高效服务体系,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其次,设立转型项目小组,直接向行为单位理汇报。针对环保设备升级、绿色技术研发、环保整改等转型关键项目,组建由生产部负责人、环保部负责人、财务部负责人组成的项目小组。

此外,明确架构职责,制定《转型项目小组职责清单》。清单需详细规定企业在转型项目中的职责边界与沟通流程:生产部的职责是按照环保标准完成整改任务、配合环保部进行绿色技术应用;环保部的职责是制定环保整改标准、提供绿色技术支持;财务部的职责是及时拨付转型项目资金、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4.3 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匹配转型人才需求

完善人力资源体系需构建“培养 - 引进 - 激励”一体化策略,聚焦传统员工转型困难与专业人才匮乏问题,通过精准培训提升现有员工技能,引进专业人才填补岗位空缺,建立激励机制保留核心人才,实现人才配置与转型需求的契合。

其一,开展精准培训,提升传统员工转型能力。与当地高校合作开设“绿色开采技术”培训班,针对一线员工设计课程——理论部分包括环保政策解读、绿色开采理念、环保设备原理,实操部分涵盖环保设备操作、节能技术应用、环保整改流程。培训采用“每周一次、持续三个月”的模式,邀请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授课,课后安排实操练习,如模拟环保设备操作,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其二,为提升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应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围绕矿山安全、环保法规、执法规范、应急管理等核心内容制定培训计划,采用理论授课、案例研讨、模拟执法、实地考察等多元方式,并邀请行业专家、法律顾问及资深监管人员授课,同时结合数字化监管技术(如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开展专项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内容紧跟政策更新与技术发展;建立培训考核与绩效挂钩机制,通过定期测试、实操评估检验学习成效,对不合格者实施补训或岗位调整,并设立培训档案以跟踪长期能力提升,最终形成“培训- 考核-反馈- 优化”的闭环体系,打造一支专业高效、执法规范的监管队伍。

其三,建立激励机制,保留转型核心人才。设立“转型贡献奖”,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在环保项目中表现突出的矿山企业。评选标准涵盖“项目进度推进效率”“绿色技术应用成效”“转型表现”,确保奖励公平公正。奖励方式包括“奖金”与“晋升机会”,既给予物质激励,又提供矿山企业转型发展空间。同时,将转型任务与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将企业人才考核与企业转型战略结合后,重点对相关人才的“环保设备操作熟练度”“节能技术应用能力”“对转型政策的理解”等进行评估与管理,并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矿山企业行政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4 健全制度流程体系,保障转型协同执行

完善核心制度,明确协同规则。针对企业转型协同中的职责边界模糊、流程不规范问题,制定《转型项目协同管理办法》与《环保整改流程规范》,将协同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制度条文。《协同管理办法》明确生产部、环保部、财务部的职责——生产部负责整改实施的具体执行,环保部负责环保标准的审核与监督,财务部负责资金的拨付与监管;规定沟通流程,生产部需在每月 5 日前向财务部提交下月资金使用计划,财务部需在 3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并反馈结果,逾期未批需向总经理提交书面说明;设置考核标准,将企业转型效率纳入绩效考核,如资金计划提交的及时性(占比 20%)、审批反馈的准确性(占比 30%)、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占比 50%),确保矿山企业按规则协同。《环保整改流程规范》则对环保审批、资金使用、进度跟踪等关键环节作出书面规定——环保审批需提交《整改方案》《设备采购清单》等材料,经环保部初审、行政终审后生效;资金使用需严格按照审批的计划执行,超出预算的部分需重新提交申请;进度跟踪需每周提交《整改进度报告》,由环保部汇总后向总经理汇报,避免流程中的随意性。

建立监督机制,保障制度落地。由行政部负责人牵头,组建“转型流程监督小组”,成员包括生产部主管、环保部主管、财务部主管,每月开展一次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检查内容涵盖《协同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生产部是否按时提交资金计划,财务部是否及时审批;《流程规范》的执行情况——环保审批是否提交了规定材料,进度跟踪是否按时提交报告。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如生产部未按时提交资金计划,财务部未及时审批,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罚:首次违反扣减相关部门主管绩效工资的 10% ,并要求提交书面检讨;二次违反扣减 20% 绩效工资,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调整岗位或降薪。同时,设置举报渠道,员工可以通过内部邮箱或意见箱举报制度执行中的问题,监督小组需在 5 个工作日内核实并反馈处理结果,确保监督全覆盖。

优化流程效率,减少内耗。采用“线上 + 线下”结合的流程管理方式,提升流程执行效率。线上方面,利用企业内部办公系统实现环保审批、资金计划提交等流程的线上流转——生产部通过系统提交《整改方案》,环保部在线查看并提出初审意见,总经理在线终审,系统自动记录每个环节的审批时间,避免纸质材料传递的拖延;资金计划提交后,财务部通过系统实时查看,在线审批,审批结果自动反馈给生产部,减少沟通成本。线下方面,针对转型项目中的重大问题,如环保设备采购的争议、资金预算的调整,组织“联席会议”,由行政单位主持,生产部、环保部、财务部负责人参加,面对面沟通解决问题,避免线上沟通的误解。通过“线上 + 线下”的结合,减少流程中的冗余环节,提高响应速度。

通过完善核心制度明确协同规则,解决了职责不清、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建立监督机制保障了制度的执行,避免了推诿扯皮;优化流程效率减少了内耗,提高了执行速度。三者共同作用,有效解决了矿山企业行政协同障碍,保障了转型项目的顺利执行。

5 、总 结

研究结果说明,行政管理是中小型矿山企业转型的重要支撑,其困境需通过理念、架构、人力、制度的系统优化解决,单一环节的改进无法实现协同效率的提升。现实中,行政单位应通过更新理念能推动管理从“管控”向“服务”转型,优化架构能打破企业信息壁垒,完善人力体系能匹配转型需求,健全制度能规范协同流程,这些对策能直接提高企业转型中的执行效率,减少内耗。与前人研究相比,本文更注重行政管理的系统性对策,而非单一技术层面的改进,更符合企业转型中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敬世 , 邬云龙 . 小上峪石灰岩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与应用 [J]. 居业 ,2025,(06):209-211.

[2] 李照永 , 侯至群 , 倪曙 , 等 . 关于绿色矿山全面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J]. 绿色矿山 ,2025,3(02):74-80.

[3] 李阳 . 提高煤矿治安管理水平的路径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4,(08):25-27.

作者简介:陈建,(1974-1-)男,会同,苗族,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矿产资源保护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