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贾改平

朔州市朔城区第八中学校 036002

引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破解“哑巴英语”困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将语言输入转化为输出实践;其二,契合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其三,构建平等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形成“敢说、愿说、会说”的良性循环。例如,某校实验数据显示,实施互动式教学一年后,学生英语口语测试平均分提高12.3 分,课堂发言频次增长3 倍。

1、理论溯源:互动式教学法的核心内涵与价值

互动式教学法以“双主体性”为特征,强调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共同构建知识体系。其理论基础包含三方面: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协作、对话主动建构的产物;其二,语言交际理论指出,语言能力需在真实语境中通过“输入—互动—输出”循环发展;其三,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互动教学可激活学生的语言、逻辑、人际等多元智能。

实证研究显示,互动式教学可使课堂参与度提升 40% 以上,知识留存率较传统模式提高 25% 。例如,某校实施互动式教学一年后,学生英语口语测试平均分提高12.3 分,课堂发言频次增长3 倍。其价值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破解“哑巴英语”困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将语言输入转化为输出实践;其二,契合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其三,构建平等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形成“敢说、愿说、会说”的良性循环。

2、实践策略:互动式教学法的多维实施路径

2.1 情境创设:激活语言运用的真实场景

情境教学是互动式教学的核心载体。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构建沉浸式语言环境:

生活化情境: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4 Don’t eat in class》为例,教师模拟“校园规则讨论会”,学生分组扮演校长、教师、学生代表,用目标句型“We should/shouldn’t...”辩论校规合理性。实验数据显示,此类活动使学生规则类词汇掌握率提升至 92% ,句型运用准确率达 85% 。

多媒体情境:利用动画、短视频等资源创设跨文化场景。如教授八年级上册《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时,播放 NBA 比赛片段,引导学生用“I prefer...because...”句型讨论体育偏好,结合肢体语言与表情符号增强表达感染力。

任务驱动情境: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如“制作英文旅游攻略”。学生需合作完成景点介绍、路线规划、预算计算等模块,综合运用地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

2.2 分层互动: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策略:

基础层:通过“单词接龙”“语法纠错”等游戏巩固基础知识。例如,在复习一般过去时时,教师给出动词原形,小组轮流说出过去式,错误率最高的小组表演英文短剧作为惩罚。

拓展层:组织“英文戏剧社”“国际笔友”等社团活动,拓展语言应用深度。某校与澳大利亚学校开展线上文化交流,学生需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输出内容包含历史典故、民俗活动等文化要素。

2.3 技术赋能:构建智慧化互动生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互动式教学提供新工具:

智能评测系统:利用“科大讯飞”等 AI 工具分析学生口语发音、流利度、语调等维度,生成个性化改进报告。某校使用后,教师批改效率提升 60% ,学生发音准确率提高 18% 。

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机场值机、餐厅点餐等真实场景,提供沉浸式语言实践环境。例如,在 VR 机场场景中,学生需用英语完成值机对话、安检问答等任务,增强语言运用的真实性。

3、效果评估:互动式教学法的多维验证

3.1 量化评估:成绩对比与参与度分析

某校对比实验显示,实施互动式教学后:

学业成绩:实验组学生期末英语平均分较对照组提高 8.2 分,其中口语与写作模块提升显著;

参与度:课堂发言频次从人均 0.5 次 / 课增至 2.3 次 / 课,小组讨论参与率从 65% 提升至 92% ;

动机水平:通过《英语学习动机量表》测评,实验组学生内在动机得分提高1.2 个标准差,外在动机得分下降0.8 个标准差。

3.2 质性评估:课堂观察与访谈反馈

课堂观察:记录显示,互动式课堂中“教师讲授时间”占比从 65% 降至35% ,学生主动提问频次增加4 倍;

教师反思:教师普遍反映“需提升提问技巧与临场应变能力”,部分教师提出“需更多技术支持差异化教学”。

4、挑战突破:互动式教学法的优化路径

4.1 教师角色转型:从“知识传授者”到“互动引导者”

培训体系:开展“微格教学”“课堂观察”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提问技巧、反馈艺术与临场应变能力;

评价机制:将“互动设计质量”“学生参与度”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倒逼教学理念更新。

4.2 技术融合创新:平衡“工具理性”与“教育本质”

适度使用原则: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削弱语言实践的真实性。例如,在使用VR 技术时,需设计“值机对话”“安检问答”等具体任务,防止技术喧宾夺主;

数据驱动教学: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诊断学生薄弱环节,实施精准干预。如某校通过 AI 评测系统发现,学生“第三人称单数”错误率高达 40% ,教师针对性设计纠错游戏,错误率降至 15% 。

4.3 差异化教学:破解“大班额”与“个体差异”矛盾

动态分层策略:根据学生水平动态调整小组构成,避免“固化分层”导致标签化;

个性化学习任务:设计“基础—提高—拓展”三级任务包,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层级。例如,在“环保主题”项目中,基础层学生制作单词卡片,提高层学生撰写倡议书,拓展层学生策划社区宣传活动。

结语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重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场景、完善评价机制,为初中英语课堂注入活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一,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深度赋能互动教学(如智能学情分析、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其二,如何将互动式教学与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新课标理念有机结合;其三,如何通过家校社协同拓展互动时空,构建“课堂—家庭—社区”一体化语言实践网络。唯有持续创新,方能使互动式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动力引擎”。

参考文献:

[1] 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吴茜. 中学生英语,2024(34)

[2] 刍议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 王婷 . 名师在线 ,2022(24)

[3] 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 张巧文 . 学周刊 ,20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