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有效提升表达能力 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作者

孙成艳

辽宁省丹东市福春街小学  118000

语文核心素养如参天大树,语言表达能力便是深扎土壤的根系。低年段作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表达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的生长。统编教材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表达情境、搭建展示平台、融合学科要素等策略,能让低年级学生在乐说、善说中夯实语言根基,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一、营造润泽氛围,让表达如萌芽破土

心理学研究表明,安全愉悦的心理环境是语言表达的催化剂。低年级学生词汇匮乏、思维具象,往往因怕说错而羞于开口。教师需打破说教式教学的桎梏,以童心换童心,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生态。

课堂上的角色转换颇具深意。当教师蹲下身与学生讨论“蚂蚁搬家的秘密”,用 " 你发现的这个细节比课文里写得还生动 " 等话语回应时,学生眼中的光芒便成了表达欲的萌芽。在《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提问" 小男孩是怎样的人 ",而是扮演 " 迷路的小鱼 " :" 小朋友们,我被困在水洼里好害怕,谁能告诉我那个举着小手的男孩会做什么呀?" 瞬间激活的课堂里,有学生急着喊:" 他会像小鸭子划水一样把你捧起来! " 还有补充:" 他的手心一定暖暖的,就像妈妈的怀抱。" 童言稚语中,不仅完成了对善良的具象解读,更让表达成为情感自然流淌的渠道。

经典诵读则为语言积累注入文化养分。每日晨读时,《三字经》的韵律如清泉叮咚,《笠翁对韵》的对仗似顽童游戏。当学生在 " 云对雨,雪对风 " 的对答中忽然喊道:" 老师,我觉得 ' 花对草 ' 就像蝴蝶对蜜蜂! " 这种创造性表达,正是传统文化浸润下的思维绽放。

二、搭建阶梯式平台,让表达似藤蔓生长

语言能力的提升需循序渐进,如同为幼苗搭建支架。从规范句式到自由表达,从课堂练习到生活运用,设计阶梯式任务能让学生在 " 跳一跳够得着 " 的挑战中建立自信。

基础句式训练是表达的奠基石。从 " 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 的单句,到 "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做,心情怎样" 的复句,借助课文插图让语言有迹可循。《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前,学生从" 小蝌蚪游" 到" 摇着尾巴在荷叶下快活地游",动词的叠加让画面跃然舌尖。这种训练看似简单,实则在培养 " 把话说清楚 "的逻辑思维——这正是核心素养中" 思维发展" 的起点。

复述与补白则是思维与语言的双栖训练。教学《坐井观天》时,设置 " 青蛙跳出水井 " 的情境:" 当小青蛙看到白云像棉花糖飘在蓝天上,看到小鹿踏着溪水跑过,它会对乌龟说些什么? " 有学生这样表达:" 原来你说的 ' 无边无际 ',是风都带着香味的呀! " 既延续了课文的对话形式,又融入了独特的感官体验。这种创造性表达,将文本空白转化为思维驰骋的原野,让 " 审美创造" 素养在童真话语中自然生长。

角色扮演更让语言表达充满生命气息。在《雪孩子》教学中,学生分组演绎 " 雪孩子救小白兔 " 的场景:有的用颤抖的声音喊 " 快出来 ",有的边跑边做" 推开门" 的动作,还有的在雪孩子融化时加入" 我会变成云来看你" 的台词。肢体语言与口头表达的结合,不仅深化了对 " 善良 " 主题的理解,更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交际功能。

三、链接生活场景,让表达如繁花绽放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当表达训练走出课堂,与生活场景相连,便能从" 学说话" 升华为" 会沟通",让核心素养真正服务于成长需求。

晨会分享时刻是情感表达的练兵场。每天清晨,2-3 名学生站在讲台前,分享 " 奶奶做的槐花饼 "" 小狗摇尾巴的秘密 " 等琐事。有个内向的男孩曾攥着衣角说不出话,在全班 " 慢慢来 " 的鼓励中,他终于小声讲完 " 鱼缸里的鱼妈妈生宝宝了 "。当掌声响起时,他眼里的光告诉我们:表达的勇气比内容更重要。美国心理学家托斯·哈奇认为:" 分享情感是和谐交往的基础。" 这些看似细碎的分享,实则在培养 " 说真话、表真情 " 的表达习惯,为 " 文化自信 "中的" 人际和谐" 素养埋下种子。

课前三分钟演讲则是思维条理性的试金石。从 " 介绍我的铅笔盒 " 到 " 说说为什么喜欢下雨",学生逐渐学会围绕主题组织语言。一个女孩这样描述彩虹:" 它像老师系的丝巾,红的像苹果,紫的像葡萄,风一吹好像会飘到操场上。"比喻的运用、色彩的串联,展现了初步的审美能力,这种进步正是 " 语言运用" 与" 思维发展" 协同提升的明证。

课外实践活动更让语言表达绽放异彩。班级组织的 " 经典诵读汇演 " 中,学生将《三字经》改编成拍手歌,在节奏明快的对答中感受韵律美;" 六一 "儿童节的舞台剧《森林音乐会》里,小演员们不仅背诵台词,还自发加入 " 小鸟的歌声像笛子 " 等即兴台词。这种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就感,远比课堂表扬更能激发表达热情。

辩论会、讲故事比赛等竞争性活动,则进一步锤炼表达的应变能力。在 "春天好还是夏天好 " 的辩论中,支持春天的学生说:" 春天的风是软的,吹在脸上像妈妈的手" ;支持夏天的学生反驳:" 夏天可以吃冰棒,凉丝丝的像在嘴里开空调 "。童言妙语中,不仅有观点的碰撞,更有比喻、对比等表达技巧的自然运用。这种 " 在竞争中学习 " 的模式,让语言表达从 " 完成任务 " 变为 "展现自我",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充满内生动力。

四、浸润评价智慧,让表达若细水长流

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训练,离不开温暖而精准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应是 " 好不好 "" 对不对 " 的简单判断,而要成为语言生长的 " 养分 "。当学生说 " 太阳公公在笑"时,与其纠正"拟人手法的运用",不如回应"你发现了太阳的好心情,真了不起"——保护童真远比灌输知识更重要。

过程性评价更能激发持久动力。设计 " 表达成长树 " 评价表,每片叶子代表一项进步:"今天主动举手了""用了'闪闪发光'这个词""把故事讲完整了"。当学生看着自己的小树逐渐枝繁叶茂,表达的自信便会油然而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本质上是核心素养的 " 筑基工程 "。当学生能清晰描述所见、准确表达所思、生动展现所感时,语言便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沟通心灵的桥梁。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使命,正在于守护这份表达的初心。让学生在敢说、想说、会说中,感受语言的温度与力量,让核心素养的种子在每一次开口中落地扎根、生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这便是语文教育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