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山东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应用研究

作者

赵佳怡

山东英才学院

引言

山东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面塑、鲁绣等。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幼儿教育领域,玩教具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工具。将山东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玩教具制作,既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为幼儿提供富有特色的学习和游戏材料,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L2024Q05100220)研究成果,旨在深入探讨山东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应用策略。

一、山东传统手工艺的特点与价值

(一)丰富的种类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山东传统手工艺种类繁多,涵盖民间美术与传统技艺等领 其构图讲究对称均衡,刀法细腻流畅,常以生肖、花卉、吉祥文 选用天然色素与面粉为材,通过捏、揉、压等手法塑造人物、动物 绣为主,针法多变,图案典雅,常融入山水、花鸟等元素,展现齐鲁文 体现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山东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取向, 胶东 常见戏曲人物。这些具体而鲜活的艺术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可看、可触、可操 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桥梁。

(二)深厚的文化内涵

山东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一,工艺形式本身记录了民间生活习俗与节令礼仪,如剪纸常用于春节 祈福之意;其 ,图案内容富含象征意义,如“鱼”寓意“有余”,“莲花”象征“清廉” 号背后的文化逻辑; 其 ,题材多取自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如面塑中的八仙过海、鲁绣中 民族精神;其四,制作过程体现匠人精神与家族传承,潜移默化培养幼儿尊重 通过接触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文化元素,幼儿不仅能感知传统文化的多样表达,还能在体验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三)教育价值

山东传统手工艺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首先,制作剪纸、面塑等工艺需捏、剪、刻、折等精细动作,有效促进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其次,在图案设计与色彩搭配过程中,幼儿需自主构思与表达,显著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再次,许多手 工艺项目需多人协作完成,如共同完成一幅大型剪纸拼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 传统工艺制作周期较长,步骤严谨,要求专注与坚持,幼儿在反复实践中逐渐养成耐心、细致和有始有终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工艺背后的文化符号与制作礼仪,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形成尊重传统、珍视劳动成果的情感态度。

二、山东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将山东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玩教具制作, 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首先,幼儿在动手制作剪纸、面塑、布艺等过程中 立对非遗技艺的初步认知。其次,手工艺中蕴含的吉祥图案、民间故 帮助幼儿理解文化符号的意义,增强文化理解力。再次,通过 建立起与家族、民族文化的联结,萌发文化认同与归属感。最后 得以在代际互动中活态传承。因此,这一融合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 忆的延续与价 值观念的浸润, 使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二)丰富幼儿园玩教具资源

传统手工艺为玩教具制作提供 剪纸的镂空美感、面塑的立体造型、蓝印花布的纹样特色,增强了玩教具的视 域审美特征,有助于幼儿感知形式美与色彩搭配。手工艺背后附 “福禄寿喜”,使玩教具兼具故事性与教育性。幼儿在操 戏情境中理解传统价值观。同时,手工制作的非标准化特点鼓励个性化表 激发 幼 的创造力与探 兴趣 ,实现审美体验与文化启蒙的有机融合。

(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玩教具制作中,幼儿通过观察材料的质地、颜色与可塑性,理解不同工艺的步骤逻辑,促进感知与因果思维发展;通过剪纸的镂空、面塑的揉捏、贴布的拼接等精细操作,提升手眼协调与小肌肉控制能力;在色彩搭配、对称构图与图案重复设计中,感受民间艺术的形式美、节奏美与均衡美,增强审美判断与艺术表达。同时,手工艺中蕴含的“孝亲敬老”体现于节日主题创作,“勤俭持家”渗透于材料再利用,“吉祥和美”融于“五福临门”等图案寓意,潜移默化塑造积极情感与价值认知;在小组协作完成泥塑场景、亲子共制剪纸挂饰的过程中,幼儿学习分工、倾听与分享,培养尊重、合作意识与感恩之心。认知探索、动作发展、审美体验与社会情感相互交织,全方位支持幼儿的综合成长。

三、山东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目前,部分幼儿园已将山东传统 制作并取 以剪纸为例,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折叠、镂空等技法制作对称图 式美 。面塑活动则利用彩面捏制十二生肖、传统人物等立体 园所还引入潍坊风筝、聂家庄泥塑元素,设计可操作、可互 动不仅提升玩教具的艺术性与文化性,也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潜移默 馈 子对传统节日、民间技艺表现出更高关注度,家园共育氛围增强,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生

(二)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山东传统手工艺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与技艺要点缺乏系统了解,导致在教学中仅模仿外形, 难以传递工艺背后的文化逻辑。 同时,因自身动手能力不足,教师在示范剪纸的对称韵律、面塑的立体造型时操作生疏,影响幼儿学习效 此外,许多玩教具设计仅借用泥塑、风筝等外在形式,未融入“孝亲敬老” 吉祥和美”等价值内涵,活动停留在手工制作层面,未能与情感教育、社会认知有效衔接。加之缺乏对幼儿发展水平的适配性调整,材料难度不当,过程缺乏互动,削弱了传统工艺的育人功能。

四、山东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玩教具制作应紧密围绕幼儿认知发展、情感培养与价值启蒙三大教育目标。在认知层面,通过剪纸、面塑等活动提升幼儿对形状、对称、色彩等基 本概念的理解;在情感层面,借助制作过程中的专注与表达,培养幼儿的耐心、审美情趣与文化认同;在价值观层面,融入山东传统手工艺中“和合美满”“敬老孝亲”等文化意涵,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道德意识。通过动手实践,让幼儿在玩中感知文化,在操作中实现多维成长。

(二)趣味性原则

玩教具应契合幼儿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以具体形象替代抽象表达。通过拟人化造型增强亲和力,运用红、黄、蓝等高饱和色彩吸引注意力,激发视觉兴趣。设计互动机关如可拼接、拉动、翻转等操作元素,提升动手乐趣。结合故事情境,如“年年有余”剪纸配鱼形玩具,赋予游戏情节,增强代入感。利用节奏、声音等多感官刺激,使传统工艺活动更具趣味性与参与性。

(三)安全性原则

在玩教具制作过程中,要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和制作工艺的规范性。首先,材料选择应严格把关,优先使用无毒、无味、环保的天然材质,如食品级彩泥、原木片、棉麻线等,避免尖锐、细小或易脱落部件造成误吞或划伤。其次,制作工艺应符合幼儿操作特点,边角打磨圆润,结构牢固不易拆散。再次,操作过程须有教师指导,杜绝使用剪刀、胶枪等危险工具,改用安全剪、儿童胶棒等替代品。最后,成品需定期检查维护,防止老化破损带来安全隐患。

(四)创新性原则

鼓励教师和幼儿在传统手工艺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从材料、形式与功能三方面入手:选用环保新材料,如可降解纸浆或再生布料,提升可持续性;在造型设计中融入现代卡通元素,增强童趣吸引力;赋予玩教具教育功能,如嵌入数字认知、情绪表达等游戏模块,契合当代幼儿发展需求,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五、山东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策

(一)选择合适的传统手工艺项目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可从操作性、安全性与文化性三方面选择适宜的山东传统手工艺项目。操作性上,剪纸、折纸、编织等技法简单,符合幼儿小肌肉发展水平;安全性上,所用材料如彩纸、棉线、软布等无毒无害,易于幼儿安全使用;文化性上,这些项目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意蕴,如剪纸中的“福”字、“年年有余”图案,编织中的吉祥结等,便于融入节日教育与故事情境。材料易得、成本低廉,也利于在幼儿园广泛推广,满足幼儿动手动脑与审美体验的多重需求。

(二)加强教师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山东传统手工艺制作培训,可从三个层面提升专业能力:一是技能操作,通过系统学习剪纸、面塑、草编等技法,掌握基础工艺流程;二是教学转化,培训中引导教师将传统技艺分解为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的教学步骤,设计分层活动方案;三是文化理解,邀请民间艺人进园开展专题讲座,讲解手工艺背后的历史渊源、民俗寓意与地域特色,帮助教师深入把握其文化价值。同时,建立“师徒结对”机制,让教师在实践中观摩、模仿、反思,逐步内化技艺与教学方法。通过“学技能—懂文化—会教学”的递进式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能力与课程实施水平,为幼儿玩教具开发提供专业支持。

(三)挖掘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

在玩教具制作过程中,注重挖掘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可从图案寓意、节日关联和地域特色三方面融入设计。图案寓意方面,选用“福”字、鱼形、莲花等象征吉祥、丰收与团圆的元素,传递美好祝愿;节日关联方面,结合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制作对应主题的剪纸灯笼、面塑月饼等,增强节庆体验;地域特色方面,融入山东民间常见的虎头鞋造型、胶东花饽饽纹样等,体现地方审美与生活智慧。通过将文化元素具体化、情境化,使幼儿在动手制作中潜移默化地感知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意义,提升文化认同与审美情趣。

(四)开展多样化的制作活动

组织幼儿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可从合作形式、参与主体与能力发展目标三个层面推进。一是采用小组合作制作,引导幼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剪纸、面塑等作品,培养沟通与团队意识;二是开展亲子制作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草编、花饽饽制作,增进情感交流,构建家园共育桥梁;三是通过个体创意实践,鼓励幼儿自主设计图案、选择色彩与造型,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与艺术创造力。活动兼顾社会性发展与个体表达,使传统技艺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载体。

六、山东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案例分析

(一)剪纸玩教具制作案例

某幼儿园开展剪纸玩教具制作活动,教师分三步实施:一是文化导入,通过故事讲述剪纸起源与“福”字、“鱼”形图案的吉祥寓意,激发兴趣;二是技能示范,教授对折、沿线剪裁等基础技法,确保幼儿掌握安全操作;三是创意实践,鼓励幼儿自主设计,剪出动物、花草等形象,并加工成头饰、拼图类玩教具。过程中,教师注重个体差异,提供分层指导。活动融合认知、审美与动手能力培养,使幼儿在体验剪纸乐趣的同时,感知传统民俗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实现技艺传承与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二)面塑玩教具制作案例

另一所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面塑玩教具制作。教师首先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生活中的水果、花朵、人物等具体事物,从形状、颜色到细节特征进行分解认知,提升观察力。随后,鼓励幼儿运用五感记忆,将所见所想转化为立体造型,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与空间感知能力。在创作过程中,幼儿自由选择主题,发挥想象力进行个性化表达。最后,幼儿合作将独立作品组合成“动物园”“家庭场景”等情境式玩教具,促进语言交流与协作意识。整个活动实现了动手操作、审美体验与认知发展的有机融合。

结论

山东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剪纸、面塑等手工艺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通过玩教具制作可实现文化启蒙,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其次,手工艺操作过程涉及折叠、揉捏、剪裁等动作,有助于发展幼儿手部精细动作与感官协调能力。再次,幼儿在模仿与创作中激发想象力与审美能力,实现艺术表达与认知发展的融合。此外,传统材料如彩纸、面团环保易得,降低了玩教具制作成本,丰富了教学资源。尽管存在教师技艺不足、课程设计碎片化等问题,但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构建系统化课程模块、结合节日主题开展活动等策略,可有效推进实践深化。未来应深入挖掘地域工艺特色,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适宜幼儿操作的教育载体,持续探索传统与现代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曹燕,王雪.游戏化背景下利用传统手工艺开展创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山东教育,2025,(12):40-41.

[2] 张丽君 , 侯娟珍 . 基于传统手工艺活动培育幼儿劳动素养的实践策略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44(32):61-64.

[3] 谢丽洋 . 基于文化自信的幼儿传统手工艺课程实施路径 [J]. 甘肃教育 ,2024,(21):82-85.

[4] 沙男男 . 白族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研究 [J]. 今日教育 ( 幼教金刊 ),2024,(09):36-39.

[5] 张俊玲. 文化自信视角下幼儿园传统手工艺教育策略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4,(16):79-81.

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L2024Q0510022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