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隐喻的跨学科研究

作者

张馨月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不断成熟,隐喻研究逐渐摆脱了传统语文学派中“辞格”式的工具性观念,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机制。在 Lakoff和 Johnson 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思维方式”这一观点之后,隐喻的研究视野迅速拓展,成为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关注的热点问题。汉语作为一种高度形象化的语言,其隐喻系统在语义表达、社会交流与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尤其在政治话语、日常交流、教育语言以及网络传播中表现出鲜明的文化依附性与思维建构性。因此,从认知语言学出发,对汉语隐喻进行跨学科的系统探究,不仅能够揭示语言与思维、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也有助于推动语言研究的范式转型与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分析体系。

一、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隐喻的理论重构

1.1 汉语隐喻的概念框架与认知机制

在传统语言观念中,隐喻被视为文学修辞手段,其使用范围主要局限于诗歌与文艺表达。然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突破了这一狭隘定义,强调隐喻具有深层认知功能,是人类在思维活动中通过将一个经验域映射到另一个经验域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汉语隐喻在实际表达中多表现为基于身体经验、空间方位、自然现象等具象概念对抽象语义的构建。例如“心寒”用于表达心理失落,“上岗”对应职业身份的建立,“破局”描述困境的打破,这些隐喻都体现了通过具身经验实现抽象认知的基本规律。在汉语中,由于其语义结构的整体性和文化背景的象征性,隐喻不仅构建在概念基础上,更紧密依赖于语言用户所共享的文化框架与历史经验,从而展现出较强的文化编码性与社会共鸣功能。

1.2 隐喻与思维模式的对应关系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结构不仅反映思维过程,而且塑造思维方式。在汉语隐喻中,这一观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感、关系性与和谐观,这种文化思维模式也体现在隐喻构建的方式中。例如,“水”作为汉语文化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被广泛用于表达性格、情绪、社会关系等多维意义,如“心如止水”“水乳交融”“水落石出”等,皆通过动态意象隐喻静态状态,体现出东方文化中动态平衡与流动秩序的哲学观。相比之下,西方隐喻系统则更倾向于逻辑分割与类别映射,强调线性推理与实体本质。这种差异说明,隐喻不仅是语言编码的表层现象,更深刻地反映了思维构建与认知加工的文化根基。在跨学科研究中,揭示隐喻背后的思维机制有助于理解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以及跨文化传播的语义适配问题。

二、汉语隐喻的跨学科应用拓展

2.1 教育语言中的认知隐喻建构

在教育语境中,教师借助隐喻构建抽象知识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桥梁,形成“教学隐喻”。如将知识比作“灯塔”“阶梯”或“地图”,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构建认知框架,也能增强理解的具体性和情感认同。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打基础”来描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用“穿针引线”指代知识点之间的整合过程,这些表达实质上是通过概念隐喻将教学任务具象化、空间化,从而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通过分析教育领域的语言材料,可以发现汉语隐喻在认知结构构建、学习动机激发与课堂互动中具有显著功能,表明隐喻研究对教育心理学与教学设计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2.2 媒体话语与政治传播中的隐喻运作

在新闻报道、政治宣传等公共话语中,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策略,更是一种思想建构工具。汉语政治话语常采用“战争隐喻”“家国隐喻”或“生态隐喻”等模式构建民众认同与价值共鸣。例如,“抗疫战争”“筑牢防线”“社会免疫力”等表述,实质上是将公共危机具象化为军事行动,引导公众建立积极、进取的心理预期。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媒体隐喻研究不仅能够揭示权力话语的运作机制,也为传播学、社会学与批判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资源与方法路径。通过分析不同领域文本的隐喻框架,可以把握舆论形成的认知基础和社会认知的演变逻辑,从而推动跨学科对语言与权力关系的深入理解。

2.3 人工智能与语义识别中的隐喻处理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语言智能识别中的隐喻理解成为人工智能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由于隐喻具有高阶语义结构与语境依赖性,传统基于关键词匹配与句法分析的方法难以实现准确解析。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的融合推动了隐喻识别算法的发展,借助深度学习与语料库分析,建立基于“源域 - 目标域映射”的识别模型成为研究热点。在汉语语境中,由于隐喻使用频率高、文化语义复杂,研究者需要结合认知语义学的分类模型与大数据训练系统,实现汉语隐喻语义建模与语境适配的双向突破。隐喻研究的这一跨界延伸,不仅拓展了语言学理论在智能技术中的应用边界,也为人工智能系统的语言理解与人机交互功能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跨学科背景下汉语隐喻研究的挑战与整合方向

当前汉语隐喻的跨学科研究呈现出多元拓展与理论繁荣的趋势,但也面临诸如理论工具缺乏统一性、跨领域语料难以整合、研究视角存在割裂等问题。一方面,认知语言学虽提供了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等分析模型,但其理论术语在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应用中仍存在解释鸿沟;另一方面,不同学科对于“隐喻”的功能定位存在差异,如哲学强调其思维本体功能,心理学关注其认知加工模式,语言学则重视其语义组织功能,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协同性。此外,在语料获取方面,隐喻的语用特征决定了其分析必须建立在真实语境之上,而目前多数研究依赖文本语料,尚缺乏对口语语料、跨文化语料以及新媒体语料的系统整合。在未来研究中,亟需构建涵盖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协同研究平台,推动多学科研究者在理论共识、方法协同与语料建设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隐喻研究的系统性认知框架与跨领域共享资源体系,进一步提升汉语隐喻研究的理论建构力与国际话语权。

四、结论

汉语隐喻作为语言表达与认知构建的重要形式,承载着个体经验、文化意蕴与社会认同的多重功能。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的限制,赋予隐喻以深层的认知机制和多维的语义建构功能,为我们理解汉语的思维基础与语义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跨学科的背景下,汉语隐喻研究不断与教育学、传播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融合,拓展了其应用空间与研究深度。通过认知建模、文本分析与多模态研究等方法,学者们在揭示汉语隐喻的生成机制、社会功能与技术实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时,理论整合、语料拓展与方法创新仍是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挑战。未来,汉语隐喻研究应加强跨领域的协同合作,推动理论范式的创新升级,在全球化语境中讲好中国语言故事、展示中国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为世界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注入更多东方智慧。

参考文献:

[1] 马杰 . 认知文体学视域下《围城》中概念隐喻维译研究 [D]. 喀什大学 ,2024.

[2] 刘秀玲 . 概念隐喻视阈下俄汉语“火”的认知对比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3.

[3] 曹馨予 . 具身认知视角下《边城》中概念隐喻英译策略研究 [D]. 江南大学 ,2023.

[4] 毛志远 . 文博类纪录片解说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D]. 河南科技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