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张楠

磁县第三实验学校; 056500

一、引言

在小学美术教学的绚丽世界里,色彩如同灵动的音符,是艺术表达中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就像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内涵,更自如地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审美素养

色彩是构成美的重要基石,世间万物的美都离不开色彩的点缀。当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得到培养,他们便能拥有一双更敏锐的“发现美的眼睛”。在欣赏一幅画作时,他们不再仅仅看到杂乱的颜色堆砌,而是能感受到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技巧 —— 互补色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邻近色营造的和谐静谧氛围;能体会到色彩的明暗、冷暖变化所赋予画面的层次感和情感张力。

(二)激发创造力

色彩拥有无穷无尽的表现力,它就像一个广阔的舞台,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驰骋。当学生能够敏锐地感知色彩,并掌握一定的色彩运用技巧后,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用色彩去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在绘画创作中,他们可能会用跳跃的橙色表现欢快的心情,用沉静的蓝色描绘宁静的夜晚,用神秘的紫色勾勒奇幻的梦境。这种基于色彩感知的创作,不再受限于刻板的规则,而是充满了个性与活力。

三、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感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不少小学美术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中心,拿着教材滔滔不绝地讲解色彩的理论知识 —— 三原色、间色、补色的概念,色彩的冷暖区分等,然后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示范,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调配颜色、怎样搭配色彩。学生则端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着、看着,很少有机会主动去触摸、去感受、去探索色彩。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像把生动有趣的色彩知识变成了枯燥的条文,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色彩感知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对色彩特别敏感,能轻易分辨出细微的色彩变化;有的学生则相对迟钝,在色彩搭配上总是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学生偏爱鲜艳明快的色彩,有的学生则更喜欢柔和淡雅的色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使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要求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来对待所有学生。例如,在开展色彩创作活动时,教师会规定统一的主题和色彩范围,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创作。

四、培养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色彩情境,激发感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丰富多样的色彩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感受色彩的魅力。利用多媒体技术是创设色彩情境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搜集大量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图片和视频 —— 春天繁花似锦的公园,夏天碧海蓝天的海滩,秋天金黄一片的田野,冬天白雪皑皑的村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四季色彩的轮回与变化。还可以展示莫奈、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大师们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和意境。比如,在欣赏莫奈的《睡莲》时,让学生感受不同光线下睡莲色彩的微妙变化,体会那种朦胧而梦幻的美。

(二)开展色彩游戏,增强感知体验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方式。将色彩学习融入游戏中,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色彩感知体验,加深对色彩的理解。“色彩捉迷藏”是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游戏,教师可以提前在教室或校园的各个角落藏好不同颜色的物品,如红色的气球、蓝色的积木、黄色的卡片等,然后让学生分组去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分辨不同的颜色,从而提高对色彩的敏感度。找到物品后,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物品是什么颜色,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进一步强化他们对色彩的认知。

“色彩拼图”游戏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打乱的色彩拼图,让学生根据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轮廓将拼图还原。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不同色块之间的关系,感受色彩的组合变化。此外,还可以开展“色彩变变变”游戏,让学生用三原色颜料进行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过程,当看到红色和蓝色混合变成紫色,黄色和蓝色混合变成绿色时,学生们会被色彩的奇妙所吸引,从而在游戏中轻松掌握色彩混合的知识。这些色彩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在玩中学,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让色彩感知学习变得趣味无穷。

(三)结合生活实际,深化感知理解

生活是色彩的源泉,只有将色彩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色彩的意义和价值,深化对色彩的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丽色彩 —— 妈妈衣服上优雅的色彩搭配,街道旁建筑物别具一格的色彩设计,公园中花草树木随季节变化的色彩。让学生用画笔或文字记录下这些色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色彩,它们给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四)引导色彩创作,提升感知能力

色彩创作是检验和提升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美术创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色彩,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创作主题,如“我的家乡”“快乐的一天”“未来的世界”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进行创作。同时,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如油画棒、水彩、水粉、彩色卡纸等,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色彩的质感和效果。

结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任务,它不仅关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创设生动的色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趣味的色彩游戏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结合生活实际深化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色彩创作,同时优化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色彩的世界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感知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J]. 赵洁 . 求知导刊 ,2024(24)

[2] 小学美术教学数字化转型推进实践研究——以“色彩感知”教学案例研究为例 [J]. 杨捷 . 现代教学 ,2024(S2)

[3] 色彩感知与创造力培养:小学美术教育的新视角 [J]. 王艾琳 . 色彩 ,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