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面坑洞修复施工管理研究
马跃
义县交通运输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 义县 121100
1 坑洞修复的材料提升
1.1 改性沥青取代传统沥青
在道路维护和修复的实践中,对坑洞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管养单位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坑洞产生之前,路面常见的破坏情况包括龟裂、车辙和粒料松脱。这些损坏现象指明了道路材料在抵抗重载压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具体来说,2014 年以前,国道路面普遍使用的是针入度为 60/70的传统沥青,其黏度大约在 200Pa·s 左右。这种传统沥青的性能在抵御重车造成的路面损害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路面疲劳、车辙加剧以及粒料松脱。面对这一挑战,2014 年以后,管养单位开始采用改性沥青作为道路修补和养护的主要材料。改性沥青相比传统沥青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其黏度高达800Pa·s 以上,是传统沥青黏度的四倍以上。这种高黏度的特性使改性沥青在承受重载车辆的压力时,显示出更好的抗变形能力,有效阻止了车辙的形成,减少了龟裂现象,同时也极大地防止了粒料的松脱。通过使用改性沥青,不仅提升了道路表面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延长了路面的使用寿命,也显著减少了坑洞的产生机会。通过对改性沥青与传统沥青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看到改性沥青在提升道路维护质量、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以及减少维修频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2 水泥取代石粉
在沥青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填充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常由通过200 号筛分得到的细粉组成,占沥青混凝土总体积的 5% 。尽管粗粒料和细粒料自身也含有少量细粉,但实践中,沥青拌合厂一般额外添加 2% 到 3% 的石粉作为填充料。然而,这种依赖回收粉尘措施所得石粉的做法,其质量稳定性存在问题。面对这一挑战,自 2014 年以后,有关管理部门开始探索使用水泥取代石粉作为填充料的可行性。
1.3 多孔隙沥青混凝土
在现代道路养护实践中,多孔隙沥青混凝土的应用逐渐显现其重要性,特别是在需要降低噪声、提高雨天安全性以及改善侧向排水条件的路段。为了最大化这种材料的效用,公路管养单位在施工前采取了一系列关键步骤来确保道路的性能和耐久性。首先,在铺设多孔隙沥青混凝土之前,会先铺设一层适当厚度的密级配调整层,这一层的目的是增强路面的平整性,同时有效减少表面积水的可能性。此外,通过精心控制纵向和横向坡度,进一步促进水分的排出,确保路面干燥。调整层与多孔隙沥青混凝土之间紧密接合,有效阻止水分渗入基底层或路基,从而保护路面结构的完整性和承载力。这种综合性的施工管理策略,不仅提高了路面的使用性能,也延长了道路的服务寿命。
1.4 炉渣多孔隙沥青混凝土
在对国道路面性能进行综合评估中发现,自 2016 年起,路面采用了改质炉渣多孔隙沥青混凝土,代替传统的粗粒料。这种材料的应用旨在探索提高道路耐久性和减少坑洞发生频率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还对传统的多孔隙沥青混凝土和开放级配沥青混凝土进行了铺设,以进行对比性能评估。经过数年的使用,炉渣多孔隙沥青混凝土展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其优势在于持久的耐用性和低维护需求,相较于传统材料,炉渣多孔隙沥青混凝土的道路至今仍保持良好状态,而其他材料已于 2021 年需要进行刨除重铺。这一发现证实了炉渣多孔隙沥青混凝土在提高路面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方面的显著优势,为未来路面坑洞修复和施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展现了新材料在道路建设和维护中的巨大潜力。
2 施工管理
2.1 施工监督机制
为确保路面施工质量的提升,公路管养单位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其中之一是成立了由五位资深路面专家组成的现场考核小组。该小组负责在各路段的整修工程期间进行不定期的现场及拌和厂考核,重点关注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流程执行情况。此外,监理单位被要求针对每个工程段提出“修补计划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监督和评估。考核完成后,资深路面专家将基于每个路段的实际施工情况,提交一份详细的施工考核情形纪录,该纪录随后被送发至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这一机制确保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缺失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在季度路面分组会议上报告,以促进缺失的改善。通过这样的施工监督机制,不仅强化了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也为提升路面修复工程的整体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落实驻厂机制
为确保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质量,实施驻厂机制成为了关键措施。驻厂人员需执行一系列严格的检查和调整程序,以维护生产过程中混合料的质量标准。首先,检查沥青储存桶的温度至关重要,传统沥青需保持在 145-150℃,而改性沥青则应控制在 175-180℃,以避免沥青过早老化。此外,确保输送回收料的马达切除供电,防止回收料误入拌和鼓,是维护生产质量的又一重要措施。
在生产混合料前,排放初期的 2 至 3 盘干料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料的级配偏粗,且粒料温度不稳定,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进行设备预热。进行热料筛分析是另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在设备运转至少20min 后进行,以确保混合料的质量,并根据需要调整配合比。对于料湿或湿度偏低的情况,需要降低产能并适度调整热斗比例,以保持级配稳定。最后,严格管控沥青和水泥的用量,确保混合料中沥青的包裹能力和路面的抗剥脱能力,从而减少坑洞的产生,体现了驻厂机制在提升路面施工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2.3 不等厚度刨铺- 调整纵坡和横坡高程
传统的道路修复观念,通常专注于维修后的路面厚度是否与原设计一致,却忽视了路面不平整现象往往是由于不均匀分布造成的。这种做法虽然在加铺后能够达到预定的厚度,但路面可能仍旧不平整。特别是在雨天,不平整的路面容易积水,再加上重车的反复压迫,容易在弱点形成坑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不等厚度刨铺方法来调整纵坡和横坡高程变得尤为重要。通过直接水平测量,选取适宜的纵横坡度设计高程,可以实现原路面与设计面高程差的精确调整,从而达到平顺的效果,并控制高程使雨水能够顺利快速排除。为确保施工质量,公路管养单位规定施工单位的刨除机必须具备6 点自动纵横坡调整功能,这不仅提升了驾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同时也有效减少了路面积水可能诱发坑洞的风险。技术与政策的创新共同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修复和公共安全设施的现代化进程,这些创新不仅优化了基础设施的性能和服务质量,也促进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通过持续的技术革新和政策改革,城市能够为其居民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道路路面坑洞修复施工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技术、设备和管理策略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加强路面损害的早期识别,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及应用新材料和先进技术,可以显著提升路面修复的效果,减少维修频率,从而降低长期维护成本。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如何高效整合这些要素,以构建更加可持续和经济的公路维护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雷 . 路面坑槽病害成因及修复措施 [J]. 交通世界 2020(11):48-49.
[2] 康兰方 . 试论道路沥青路面水损害的防治与养护 [J]. 价值工程 ,2020,39(1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