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斗 + INS 的工程测量动态形变监测系统精度优化与误差分析
崔义
身份证号:130282199404091013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桥梁、高层建筑、大坝等大型工程日益增多,这些工程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受地质条件变化、荷载作用、环境因素等影响,结构易发生形变。及时、准确地监测工程结构的动态形变,对于预防安全事故、保障工程正常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定位精度较高等优势,惯性导航系统(INS)能够实时提供载体的姿态、速度和位置信息,具备自主性强、短时精度高等特点,二者融合应用于工程测量动态形变监测,可实现全天候、连续、实时的监测。
.基于北斗 + INS 的工程测量动态形变监测系统误差来源分析
基于北斗 + INS 的工程测量动态形变监测系统的误差来源复杂多样。从北斗系统层面来看,卫星轨道误差是影响定位精度的重要因素,由于卫星受摄动力影响,实际运行轨道与理论轨道存在偏差,导致定位结果出现误差;信号传播过程中,电离层和对流层对信号产生延迟,且延迟量随时间、地点变化而改变,难以精确补偿;多路径效应也不容忽视,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建筑物、地面等反射后进入接收机,与直射信号叠加产生干涉,造成伪距测量误差。INS 系统方面,惯性器件的误差是主要误差源,陀螺仪存在漂移误差,随时间积累会导致姿态角误差增大,加速度计的零偏和标度因数误差会引起速度和位置误差的累积;同时,INS 的初始对准误差也会对后续测量精度产生影响。在北斗与 INS 的数据融合过程中,由于两者的时间基准、坐标系不一致,数据采样频率不同,若融合算法设计不合理,会引入融合误差,降低系统整体监测精度。此外,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电磁干扰等,也会对北斗接收机和 INS 器件性能产生影响,进而产生误差 。
2.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动态形变监测系统精度优化策略
为提升基于北斗 + INS 的工程测量动态形变监测系统精度,采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优化系统性能。首先,建立北斗与 INS 的时间同步和坐标转换机制,通过精确的时间校准和坐标变换,确保两者数据在同一时空基准下。在数据融合算法上,采用卡尔曼滤波及其改进算法,如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等,利用 INS 的短时高精度特性和北斗的长时定位优势,对两者数据进行互补融合。针对 INS 的漂移误差,利用北斗定位结果对 INS 进行周期性校正,抑制误差累积;同时,通过设计自适应滤波算法,根据系统运行状态和环境变化,实时调整滤波参数,提高对动态形变监测数据的处理能力。此外,引入其他辅助传感器数据,如气压计、高度计等,进一步丰富系统信息,优化数据融合效果,增强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从而实现动态形变监测精度的有效提升。
3.动态形变监测系统误差分析模型的建立与量化
为准确评估各类误差对基于北斗 + INS 的工程测量动态形变监测系统精度的影响,建立系统误差分析模型。基于误差理论和概率论,对北斗和 INS 的误差进行建模,将卫星轨道误差、电离层延迟误差等北斗系统误差视为随机变量,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分析其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对于 INS的陀螺仪漂移、加速度计零偏等误差,通过建立相应的误差模型,模拟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数据融合环节,分析融合算法的误差传递特性,考虑时间同步误差、坐标转换误差等因素对融合结果的影响。通过数学推导和仿真分析,量化各误差源对动态形变监测精度的贡献度,明确影响系统精度的关键误差因素,为针对性地进行误差补偿和精度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利用实际监测数据对误差分析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基于北斗 + INS 的动态形变监测系统精度优化的工程实例验证
以某大型桥梁工程为应用实例,对基于北斗 + INS 的动态形变监测系统精度优化效果进行验证。在该桥梁关键部位部署北斗接收机和 INS 设备,构建动态形变监测系统。首先,对系统误差进行全面分析,确定主要误差来源和影响因素。然后,采用上述精度优化策略对系统进行改进,调整数据融合算法参数,优化时间同步和坐标转换过程。通过长期连续监测,获取桥梁在车辆荷载、温度变化等因素作用下的动态形变数据。将优化前后的监测数据与高精度全站仪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优化后系统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从 ± 3.5cm 提升至 ±1.2cm ,垂直位移监测精度从± 4.2cm 提升至 ±1.8cm ,有效提高了动态形变监测的准确性。同时,通过误差分析模型对优化后系统的误差进行评估,验证了误差补偿措施的有效性,证明了精度优化策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5.基于北斗 + INS 的工程测量动态形变监测系统的应用价值与发展趋势
基于北斗 + INS 的工程测量动态形变监测系统在工程建设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施工阶段,能够实时监测建筑物、桥梁等结构的形变情况,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指导施工方案调整,保障施工安全;在运营阶段,为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和安全评估提供准确数据,辅助制定维护计划,延长工程使用寿命。随着北斗系统的不断完善和 INS 技术的持续发展,未来该监测系统将朝着更高精度、更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北斗三号系统的全面组网和性能提升,将进一步降低卫星信号误差;INS 器件的小型化、高精度化发展,有助于减少自身误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监测系统的深度融合,将实现误差的智能识别与自适应补偿,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和监测效率。同时,多源异构传感器的深度融合应用,也将为工程测量动态形变监测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推动监测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
结束语:本文对基于北斗 + INS 的工程测量动态形变监测系统进行精度优化与误差分析研究,明确了系统误差来源,提出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等精度优化策略,建立了误差分析模型,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优化效果。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复杂环境适应性技术,完善误差补偿机制,加强多源数据融合算法创新,推动基于北斗 + INS 的工程测量动态形变监测系统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杨.BDS/INS 组合定位技术在普速铁路轨道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2.
[2]李玉忠.EGM2008 和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20,18(09):84-86+7.
[3]张鹏飞.北斗精密单点定位在城市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试验[J].山西建筑,2019,45(10):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