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演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与真实感塑造
陶子凤
宁夏演艺集团话剧院有限公司 宁夏银川 750000
引言:
表演艺术讲求视觉、听觉以及情感效果同步而淋漓尽致的展现,每一句词曲、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某一种情感,通过情感的表达与沟通,表演才能成为走进人们心灵的艺术[1]。演员肩负着将虚构角色和情境转化为观众可感可知、深信不疑的体验的重任。情感表达若流于表面或失真,则无法打动观众;真实感塑造不足,则会使表演失去根基,难以引人入胜。因此,深入探讨演员在表演实践中实现有效情感表达与塑造高度真实感的具体方法和内在机制,对于提升表演艺术水准和理解其创作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表演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一)角色情感深度内化
演员塑造角色的根基,在于将剧本文字承载的情感世界,彻底转化为自身内在真实体验的过程。这要求演员超越对台词的表面理解,深入挖掘角色在特定情境下情感产生的根源和内在逻辑。演员需要细致梳理角色的背景故事、核心动机、潜在欲望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通过反复揣摩和感受,演员努力让角色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不再是外在的描述,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涌动。这种内化意味着演员暂时搁置个人惯常的情感反应模式,尝试以角色的心灵视角去感知周遭世界发生的一切。演员必须真诚地相信角色的处境,理解其选择,哪怕这些选择与演员本人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唯有如此,角色丰富而独特的情感光谱才能在演员心中扎根生长,成为驱动表演的真实内在动力[2]。最终目标,是让角色的情感逻辑与演员的生命体验产生深刻共鸣,演员仿佛真正“活”在那个虚构人物的情感世界里,角色的悲欢离合成为演员自身感同身受的生命历程,为后续外化表达提供坚实可信的内在支撑。
(二)肢体语言精准外化
演员内在汹涌的情感体验,最终需要通过可见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语调等元素传达给观众,肢体语言承担着将无形情感具象化的重要使命。演员对身体各部分的表现力需具备高度的自觉性和控制力,清楚知道何种姿态、何种眼神、何种声音质感能够准确对应内心的特定情感状态。这并非简单模仿生活表象,而是经过提炼和艺术化处理的结果,要求动作姿态具备清晰的目的性和表现力。演员需要精确把握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和节奏,使之与内心情感的强度与变化丝丝入扣[3]。一个细微的指尖颤抖、一次呼吸的深浅变化、一道眼神的流转方向,都可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关键在于,所有的外部动作必须源于并忠实于角色内在的情感流变,避免为动作而动作的形式化表演。演员通过长期训练和实践,建立起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快速、精准、可靠的传导通道,使得最微妙复杂的内心活动,也能通过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得以清晰投射,让观众不仅看见动作,更能真切感知到动作背后活生生的情感灵魂。
(三)情绪层次渐进式铺陈
舞台情感的真挚动人, 往往不 合乎逻辑的层次变化与递进轨迹。演 整路径。排练阶段,演员需 。是什么事件点燃了最初的喜 这些情感转折的关节至关 级而上。情感的强度、 渐进地发生调整。比如,愤怒 可能爆发为肢体的冲突或彻底的 导演的调度、对手的刺激、环境的烘 放情感高潮,会削弱 和渐进铺陈,让角色的内 感的每次起伏与蜕变,最终获得更深沉的情感共
(四)情绪记忆有效激活
演员要唤起角色所 需的 度的情 绪记忆。情绪记忆 或演出汽 并唤醒储存在身 感本身,而非以逐渐掌新品 进行巧妙的转 演员张三己被真个人经历的泥沼无法自拔。 的泪水有了真实的咸度,让角色的 实分
(五)文本潜台词解构
台词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往往比表面台词更决定表演深度。演员必须像侦探般剖析每句对白下涌动的暗流。角色为何在此刻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哪些真心话被礼貌性语言所包裹?哪些愤怒以玩笑形式传递?解读这些隐藏密码,需要演员深入理解人物关系的历史纠葛、权力结构的微妙平衡以及角色此刻的心理防御机制。通常情况下,台词间的停顿与沉默,常常承载着最激烈的内心风暴。演员通过语气轻重的微妙调整、眼神方向的刻意回避、身体距离的突然改变,将那些未说出口的渴望、恐惧或怨恨具象化[6]。所有技术手段都服务于同一个核心:揭示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维护自我尊严,或达成真实目标的生存策略。观众得以窥见人物言语面具后的原始冲动,这种表里之间的张力,恰恰构成了戏剧最迷人的真实感。
二、表演艺术中的真实感塑造
(一)生活细节,敏锐捕捉
表演艺术中打动人心的真实感,绝非凭空而来,它深深扎根于演员对周遭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日积月累的沉淀。演员需要培养一双如同雷达般敏锐的眼睛,时刻扫描着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观察的目标,是那些平凡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流露出的独特行为模式、细微表情变化、不经意的肢体语言以及充满个人特色的语言节奏和口头禅。菜市场里讨价还价时的手势,公交站台上等待者的焦灼姿态,老朋友重逢瞬间眼神里闪过的复杂情绪,这些日常片段里蕴藏着丰富的人物密码。演员的任务,是带着好奇心和同理心去捕捉、记录、理解这些稍纵即逝的细节,将它们储存在自己的情感记忆库中。这种观察,不能浮于表面,必须尝试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情感逻辑。久而久之,演员的内心会积累起一个庞大而生动的细节素材库。当塑造角色时,演员便能从这宝库中精准提取符合角色身份、处境和性格的细节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表演的肌理。一个习惯性的小动作,一句带着地域口音的口头语,一种特定的走路姿势,这些看似微小的生活印记,一旦被恰当地赋予角色,就能瞬间点亮人物的真实性,让虚构的角色血肉丰满,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认同感。演员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越精准、越丰富,塑造的角色真实感就越强,表演的说服力也就越深厚。
(二)环境刺激,自然反馈
真实的表演 发自内心的反应。演员的感官系统,需要在 景灯光、烘托气氛的音效 强大刺激源。演员不能 就是角色本身,真切地 ,更重要的是,全神贯 演员全身心沉浸在环 中枢,激发出近乎本能的、 时身体不由自主的紧绷 刺激诱发的、未经雕琢的自 然反馈, 了角色作为一个“活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生命状态。 就越旺盛,表演的真实感也就越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三)即兴反应,灵活生成
舞台表演的魅力,部分源于其不可完全 状况或对手细微变化时,能够瞬间给出符合角色的、未经设计的真实反 需要将扎实的排练基础内化为一种深层的表演本能,让角色 演员不能成为台词和调度的提线木偶。舞台上的气流每 或动作,道具可能出现微小意外,观众席可能传来意外的声响。 心的开放,真正沉浸在舞台当下的情境里。当环境刺激或对手行为偏离 演员凭借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信念感,能够不假思索地、灵活地生成新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一个眼神的微妙调整,一句台词语气的即兴变化,一个顺应情境的自然肢体动作,甚至是一段原本没有的简短对白。说来简单,即兴反应绝非随意发挥,它严格遵循角色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脉络,是演员在角色灵魂驱动下对当下瞬间的自然应答。训练有素的演员,能够在即兴的瞬间依然牢牢锚定在角色之中,让临场的火花非但不破坏真实感,反而为角色增添令人信服的鲜活生命力。即兴能力越强,演员应对舞台变数的能力就越强,呈现的角色就越灵动、越富有真实可信的呼吸感。
(四)心理轨迹,连贯构建
观众感知到的表演真实感 很大程 连贯且合乎逻辑的呈现。演员塑造角色,不能只 这条轨迹,是角色所有外在表现 每个互动瞬间的内心所思 对那句话反应激烈?为什么做出 要持续地、有意识地沿着这条 晰地运行着角色真实的思想 该能找到其内在心理的支撑点和触 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记忆的 止或沉默的时刻,角色的存在感和真实感依 免表演碎片化、表面化的关键, 赋予 从而建立起深刻的情感连接。
(五)角色信念,彻底沉浸
表演艺术抵达真实感的巅 新 的彻底转化,这依赖于一种近乎忘我的、对角色存 核心在于能够在表演的当下,从内心深处 是自己的渴望,角色的痛苦就是自 员需要反复研读剧本,挖掘角色 的世界。排练过程中,演员必须逐 发芽。长久来看,演员需要培养 、好恶和判断,全身心地投入并 而是角色李四真实地生活、 个细微的肢体动作,都发自角色内 知到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不容 真实内核,让角色的选择具有无可辩驳的必然
结束语:
表演艺术撼动人心的力量,深深植根于情感表达的真挚流淌与角色真实感的扎实塑造。二者犹如交织的双螺旋,共同构筑起舞台生命的鲜活脉动。深刻的情感赋予角色灵魂的深度,而可信的真实感则为这份情感提供了扎根的沃土。探索情感表达的层次与激活,钻研真实感塑造的路径与沉浸,其价值远不止于技巧的精进。它更在于提醒每一位创作者,唯有将内心的真实淬炼成艺术的形式,让鲜活的人物从生活的肌理中自然生长,方能成就那些穿透舞台、直抵心灵、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表演瞬间。
参考文献:
[1] 赵青 . 声乐艺术表演实践中情感表达的影响因素及方法分析 [J]. 艺术研究 ,2020,(06):148-149.
[2] 蔡俊军 . 谈歌剧表演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J]. 大众文艺 ,2024,(05):80-82.
[3] 李畅. 李·斯特拉斯伯格方法派——歌剧表演中的身体语言与情感表达 [J]. 艺术评鉴,2024,(05):147-152.
[4] 李优 . 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原则与情感表达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35(12):156-158.
[5] 刘玉龙 . 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原则及情感因素分析 [J].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03):147-
[6] 赵露 . 分析声乐表演艺术运用情感处理的表现形式 [J]. 戏剧之家 ,2019,(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