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创新

作者

刘磊

370303197608042112

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复杂,涉及大量的人员、设备和材料,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如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等。传统的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存在管理效率低、信息传递不及时、风险预警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需求。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出现,使得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可以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和精细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时采集施工现场的各种数据,对安全风险进行精准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因此,探索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 信息沟通不畅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信息主要通过纸质文件、口头传达等方式进行传递。这种方式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丢失和延误,使得安全管理决策缺乏准确的依据。例如,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管理层,导致隐患得不到及时处理,最终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困难,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影响安全管理的协同性和有效性。

2. 风险评估不精准

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和定性分析,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和模型。这种评估方式主观性较强,难以准确反映建筑工程实际存在的安全风险程度。而且,传统的风险评估往往是阶段性的,不能实时跟踪风险的变化情况,无法及时发现新出现的安全风险。例如,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随着施工进度的推进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安全风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传统的评估方法无法及时捕捉这些变化,导致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二、信息化手段在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1. 实时监测与预警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在施工现场安装各种传感器,实时采集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环境参数、人员位置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发出预警信息。例如,在塔式起重机上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起重机的起重量、倾斜度等参数,当参数超过安全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操作人员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通过对施工现场人员的定位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人员是否进入危险区域,确保人员安全。

2. 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的建筑工程安全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和分析。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施工过程数据等的挖掘和分析,能够发现安全风险的规律和趋势,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建筑工程的事故发生率和原因,可以总结出相应的安全管理重点和防范措施。利用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对安全管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为优化安全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三、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1.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构建集成化建筑工程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施工现场的物联网感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及机械设备运行监测系统,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接入与集中管理。平台应具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处理、动态分析与多级预警功能,依托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提升响应效率,支持对结构变形、环境参数、设备状态及人员行为等关键安全指标的连续监测。通过可视化大屏与三维建模技术,动态展示施工现场安全态势,辅助管理人员全面掌握风险分布与变化趋势。同步开发移动端应用,支持安全巡检、隐患上报、预警接收与应急指令下达,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管控与远程决策,提升安全管理的精准性与时效性。

2. 完善安全风险数据库

完善安全风险数据库,应系统整合历史事故报告、隐患排查记录、施工环境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及人员行为信息,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多维度风险数据体系。数据库需按工程类型、施工阶段、地域特征和气候条件等要素进行结构化分类,支持动态更新与版本管理。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非结构化事故文本进行语义解析,提取关键风险因子并建立关联标签体系。结合 BIM 模型嵌入风险数据,实现空间维度的风险溯源与可视化映射。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与模式识别,挖掘隐性风险传导路径与高危场景组合,构建风险概率预测模型。同时,建立数据质量校验机制与权限分级访问制度,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时效性。数据库应与信息化管理平台无缝对接,支持 API 调用与实时数据交互,为安全风险智能评估、预警响应及应急预案优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全面提升风险防控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四、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实施路径

1. 加强人员培训

要实现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安全管理决策。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使其能够正确使用各种信息化设备和系统,如传感器、移动终端等。通过培训,提高全体人员对信息化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确保信息化手段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2. 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为了实现信息化安全管理的协同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协同管理机制。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例如,建设单位可以通过平台实时了解工程的安全状况,施工单位可以及时上传安全隐患信息和整改情况,监理单位可以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协同管理机制,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形成安全管理的合力。

结论

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是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安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本文通过对传统管理模式问题的分析,探讨了信息化手段在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优势,构建了基于信息化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路径。

在未来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安全风险数据库,提高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程度。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协同管理机制建设,确保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实践,推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任荣 . 基于建筑信息化的施工阶段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J]. 建筑与装饰 ,2022,(02):103-105.

[2] 陈帅 . 信息化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优化及发展研究 [C]. 第一届工程技术数智赋能县域经济城乡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中国广西省南宁市 ,202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