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黄惊涛

巴东县水布垭镇民族小学  444329

引言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长期存在“重知识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公式、解题能力薄弱、应用意识缺失。2022 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结构化课程内容”,要求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PBL)作为一种跨学科、情境化、探究性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新课标理念高度契合。本文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系统分析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与价值。

1、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内涵与数学学科适配性

1.1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特征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规划 -探究- 实施- 评价”的全流程学习。其核心特征包括:

情境真实性:项目主题源于生活实际,如“设计校园植物统计方案”“策划家庭购物预算”等,增强学习代入感。

跨学科整合:融合数学与科学、艺术、技术等领域知识,例如在“搭建几何模型”项目中同时运用空间思维与手工技能。

自主探究性:学生需通过资料收集、实验验证、方案迭代解决问题,教师仅作为引导者提供支架。

成果导向性:项目最终以实物模型、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形式呈现,强化学习成果的可视化。

1.2 与小学数学教学的适配性

小学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生活化、逻辑性强的特点,项目式学习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精准对接:

知识建构: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任务,如通过“测量教室面积”项目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

能力提升:在数据收集、图表制作、方案优化中培养逻辑思维、问题解决与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激发: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学趣味运动会”项目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2、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实施路径

2.1 项目准备阶段:精准定位与科学分组

项目选题策略:

基于课标: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如“数感”“量感”“几何直观”等。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可设计“制作暑假时间规划表”项目。

贴近生活: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如“家庭水电费统计”“校园垃圾分类调查”等,降低认知门槛。

前置任务设计:

通过线上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如下载年历表、记录个人活动计划等,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利用评分功能对学生任务完成度分层,按比例组建异质化小组,确保合作效能。

2.2 项目实施阶段:支架搭建与过程支持

情境创设:

运用多媒体展示真实案例,如播放“城市交通拥堵解决方案”新闻视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提供实物教具,如不同形状的容器、测量工具等,支持动手操作。

任务分解:

将大项目拆解为子任务,例如在“校园植物统计”项目中,分为“区域划分”“数据记录”“图表制作”三个阶段。

设计“任务清单”与“时间轴”,明确各阶段交付物与截止时间。

教师指导策略:

适时介入:当学生偏离主题或遇到瓶颈时,通过提问引导反思,如“如何更高效地统计植物数量?”。

资源支持:提供学科知识卡片、在线数据库链接等工具,辅助自主探究。

2.3 项目展评阶段:多元评价与反思迭代

评价维度:

过程性评价:关注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策略、资源利用效率等。

成果性评价:从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三方面评估项目质量,例如“数学绘本”的逻辑性、图文匹配度。

评价主体:

采用“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模式,例如在“数学故事创编”

项目中,由其他小组对故事趣味性打分。

反思改进:

组织“项目复盘会”,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如“如何优化时间分配?”。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形成“设计 - 实施 - 评价 - 改进”的闭环。

3 实践案例分析:以“校园植物数量统计”为例

3.1 项目设计

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方法,理解“百分比”概念。

核心素养:培养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与环保责任感。

流程:

启动阶段:展示校园植物照片,提出驱动问题“如何统计不同植物占比?”。

实施阶段:

分组制定统计计划,选择统计区域(如花坛、操场周边)。

实地记录植物种类与数量,填写数据表。

计算各类植物占比,绘制扇形统计图。

展评阶段:

各小组展示统计结果,解释图表含义。

评选“最佳数据分析奖”“最具创意图表奖”。

3.2 实施效果

知识掌握: 90% 的学生能正确计算百分比, 85% 能独立绘制统计图。

能力提升:小组合作效率提高 30% ,问题解决策略多样性显著增强。

情感态度: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注度提升, 80% 表示愿意参与后续环保项目。

4、挑战与应对策略

4.1 主要挑战

时间管理困难:项目周期长与课时有限的矛盾突出。

教师角色转型压力:部分教师难以适应“引导者”角色,仍倾向“讲授式”教学。

学生差异显著:学习能力分层导致小组协作效率低下。

资源支持不足:缺乏跨学科教具与数字化工具。

4.2 应对策略

优化时间分配:

将大项目拆解为“课内微项目”与“课外延伸任务”,例如“数学绘本”项目可在课内完成故事创编,课外完成绘画制作。

加强教师培训:

开展PBL 专题研修,通过“示范课 + 工作坊”模式提升教师设计能力。

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能力分配差异化任务,如为学困生设计“数据记录员”角色,为学优生布置“方案优化”任务。

整合校内外资源:

与社区、企业合作开发实践基地,例如联合园林部门开展“植物识别”实地考察。

结语

项目式学习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路径,其通过真实情境、跨学科整合与自主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

技术融合:如何利用AI、VR 等技术增强项目沉浸感。

校协同:构建“学校- 家庭- 社区”联动机制,拓展项目实践场景。

长效评估:建立跨学期的项目学习档案袋,跟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实践与探究 [J]. 叶坤 .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35)

[2] 小学数学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应用[J]. 张昆亮. 亚太教育,2023(23)

[3] 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教学策略浅析[J]. 陈媛媛. 新教师,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