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张丽丽
张家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引言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人格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迅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仅凭班主任一己之力难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校协同:提升德育实效的战略支点
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法依靠学校或家庭的单边力量独立完成。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专业性优势,提供了德育的框架与方向;家庭教育则因其日常性、情感性和个体针对性,在习惯养成、品格熏陶、情感支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作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关键节点”,其核心职能在于促进双方的深度理解、有效沟通与实质性协作。只有当家庭高度认同学校的德育理念与目标,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同时,学校也能敏锐感知并合理吸纳家庭的反馈、建议及独特资源,才能实现家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效能叠加,产生“ 1+1>2 ”的整体育人效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品德基石。
二、当前家校协同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
深入观察实践,当前初中班主任主导下的家校协同在操作层面存在显著障碍,制约了育人合力的形成:
第一,责任边界模糊不清。一些家长存在“教育外包”心理,认为德育主要责任在学校,将孩子送入校园即完成教育义务;而学校有时也未能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品德养成中的根基性作用。双方对各自在协同育人中的具体职责、任务边界缺乏清晰界定,容易导致互相推诿或产生误解冲突。
第二,沟通渠道单一低效。现有沟通方式多以班主任单向信息输出为主,或是学生出现问题后的“告状式”、“灭火式”交流。缺乏围绕学生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养成、情绪情感变化、青春期困惑等进行的常态化、预防性、建设性的深度对话与专业引导。
第三,家长资源闲置浪费。班级家长群体构成了一个多元化、潜力巨大的资源库。然而,这些宝贵的德育资源往往处于零散、无序状态,未被班主任系统性地识别、挖掘、分类和组织整合,无法有效服务于班级日常德育活动和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三、以班主任为主导的家校协同新机制
针对前面提到的家校协同存在的困难,笔者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以班主任为核心、家长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方法。这套方法旨在解决职责不清、沟通不畅、资源闲置等问题,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 )明晰权责边界,确立协同基础
要让家庭和学校在德育上真正形成合力,第一步必须明确双方各自该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扮演着关键角色。班主任需要清晰地告诉家长学校以及本年级的德育目标是什么,本学期班级具体的德育工作重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要持续引导家长认识到,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家庭不是旁观者,而是最主要的责任承担者和实践者。家长在家庭中通过言行示范、习惯培养、情感关爱以及规则教育等日常点滴,对孩子品德的塑造起着学校无法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家长需要主动了解学校的要求,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并在家庭教育中切实担负起品德培养的首要责任。
为了将这种责任的划分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口头或产生误解,我们在学期初会组织一次专门的商讨。班主任和家长代表共同商议,拟定一份《班级家校共育约定书》或《协同育人责任清单》。这份书面文件会清晰地列出学校和家庭在德育协作中各自的基本职责、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
(二 )搭建多元平台,畅通深度沟通
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沟通既高效又深入。线上沟通主要依托班级微信群或其他专业家校沟通平台,主要用于高效传递必要的信息,比如学校的通知公告、班级活动安排、临时紧急联络等。为了提高效率,避免信息杂乱,班主任会将群内沟通内容进行分类,设立专门的区域用于发布通知、分享好的家教经验、以及就一些普遍的共性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在线下,可定期组织小规模的家长沙龙或工作坊,频率大约每月一次或每季度一次。每次活动围绕一个家长们普遍关心且感到棘手的德育话题展开,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和网络,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或者如何通过家庭阅读渗透积极的价值观等等。在这些场合,鼓励家长们放下顾虑,坦诚地分享自己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勇敢地提出遇到的困惑和挑战。班主任则提供专业的引导、建议和必要的资源支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互助、共同成长的交流环境。另外,还可使用《学生成长双记录本》作为沟通载体。这个记录本设计简洁实用,可以是纸质版,也可以同步电子版。它的特点是双方记录各有侧重:班主任主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上的进步、在团队中的合作表现、帮助他人的行为等,强调品德行为本身,而非仅仅是学业成绩。家长则主要记录孩子在家里的优秀表现,承担家务的情况,兴趣爱好的发展,情绪状态的变化,或者是一些需要家校共同留意和引导的成长议题。通过这个记录表,班主任和家长能够连续性地、互补性地观察到孩子的成长轨迹,实现信息的双向共享,为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 )建立常态节奏,保障机制运转
为了避免家校协同流于形式或成为一时的运动,可将其纳入班主任常规工作,建立了固定的工作节奏。班主任会在开学初组织一次线上或线下的专题家校沟通会,或者发布一份详尽的书面计划书。在这个环节,班主任清晰地阐述本学期班级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计划开展哪些主要的主题活动,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予以配合和支持。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主动征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充分的沟通,在学期初就家校协同的重点方向达成初步共识,形成一份清晰的、共同认可的“路线图”,为后续的工作指明方向。
为了保障日常沟通的有序进行,需减少随意打扰带来的低效和负担,比如明确每周的某个下午作为“家校沟通时间”,或者每月的最后一周作为“主题交流日”。班主任在这个固定的时间段内,优先处理家长提前预约的深度沟通需求,无论是电话沟通还是面对面交流。这种安排提升了沟通的计划性和效率,也让家长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老师,沟通更有保障。
结语
构建有效的家校协同机制,是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这需要班主任主动作为,用心设计,持续推动。通过明确职责、畅通渠道、盘活资源、形成常态,让家庭和学校真正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初中生的品德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这个过程没有捷径,贵在坚持和务实。
参考文献:
[1] 高吉伟 .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 [J].文渊(高中版),2021(6).
[2] 龚殿军. 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研究[J]. 今天,2025(2).
[3] 漆丁花 .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初中班级管理融入家庭力量的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