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小组学习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黄芳香

马关县第一中学校 云南省文山市 663000

引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将数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强调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小组学习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载体,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思维碰撞的平台,在核心素养培育中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当前高中数学小组学习实践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部分教师将小组学习简单等同于“分组讨论”,忽视核心素养目标的融入;任务设计与素养培养脱节,难以激发深度思考;评价机制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素养发展状况。这些问题导致小组学习难以发挥应有价值,制约核心素养培育成效。因此,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小组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小组学习现存问题

(一)分组缺乏科学性,素养培育针对性不足

当前高中数学小组学习分组多采用“就近原则”或随机分配方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特点及核心素养发展差异。多数高中数学课堂分组前未进行系统学情前测,不少小组存在“优等生主导、后进生沉默”的现象。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包揽探究任务,基础薄弱学生仅被动接受结论,导致直观想象素养培育出现两极分化。这种忽视个体差异的分组方式,使小组学习无法实现思维互补,难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素养短板开展精准培育,与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相悖。

(二)任务设计浅层化,素养目标融入不深入

小组学习任务设计存在“重知识识记、轻思维发展”的倾向,多数任务停留在教材例题的简单复刻层面。例如,在函数单调性教学中,不少小组任务仅要求学生判断函数单调性,未引导探究“定义推导的逻辑依据”或“实际问题中的单调性应用”,导致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缺失。任务设计缺乏梯度性,未形成“基础理解—方法应用—综合创新”的层级体系,使学生在讨论中仅关注答案对错,忽视思维过程的完整性,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的递进式发展。

(三)评价机制单一化,素养发展反馈不全面

当前小组学习评价以“成果展示”为核心,多数课堂评价聚焦于最终答案的正确性,缺乏对思维过程、合作表现及素养发展的关注。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自评与互评参与度较低,导致评价结果片面化。在概率统计小组学习中,教师仅依据数据分析结论打分,未关注学生“数据收集的合理性”“模型构建的科学性”等素养表现,无法为学生提供精准的素养发展反馈。这种单一化评价无法激发学生在核心素养各维度的提升动力,制约小组学习的深度开展。

(四)教师指导形式化,素养培育引领性欠缺

教师在小组学习中的指导存在“两极分化”:部分教师过度干预,以个人讲解替代学生探究;部分教师放任自流,对偏离素养目标的讨论未及时纠偏。在数学建模小组活动中,当学生因变量设定不合理陷入困境时,不少教师直接给出解决方案,未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建模思路,错失逻辑推理素养培育的契机。教师指导缺乏专业性,未掌握“何时介入、如何引导”的策略,使小组学习失去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引领。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小组学习优化策略

(一)实施异质分组,构建素养互补培育环境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需求,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课前通过学情测评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档案,记录每位学生在六大素养维度的强弱项。分组时确保每组包含不同素养优势的学生,如在数列教学中,将“运算能力强”“逻辑推理优”“表达能力好”的学生组合,形成思维互补的学习共同体。在分组后设立“角色轮换制”,让后进生担任“思路记录员”,优等生担任“质疑提问者”,确保每位学生深度参与。例如,在三角函数小组学习中,空间想象弱的学生负责数据计算,逻辑推理强的学生负责公式推导,通过角色分工实现素养短板的针对性弥补。

(二)设计素养导向任务,构建梯度化探究体系

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三维四层”任务体系:基础层任务聚焦概念理解,如“用实例说明函数的单调性定义”(数学抽象);方法层任务侧重能力应用,如“推导二次函数最值的求解公式”(逻辑推理);综合层任务指向实际应用,如“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投放点的优化方案”(数学建模);创新层任务鼓励思维拓展,如“探究不同坐标系下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直观想象)。在导数应用教学中,设计“汽车刹车距离与速度关系”的小组任务,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函数模型构建—导数意义应用”的完整过程,实现数学建模与数学运算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素养发展追踪机制

建立“过程 + 结果 + 素养”三维评价体系: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思维贡献,如“是否提出创新性解法”“能否纠正同伴的逻辑错误”;结果评价侧重任务完成的科学性,如“运算的准确性”“推理的严谨性”;素养评价依据核心素养指标进行针对性打分,如直观想象素养从“空间图形转化能力”“几何语言表达清晰度”等维度评价。采用“教师评价 + 小组互评 + 个人自评”的多元主体模式,设计评价量规细化指标,如在统计小组学习中,从“数据抽样合理性”“图表呈现规范性”“结论解释逻辑性”三个维度进行评分,全面追踪核心素养发展轨迹。

(四)强化精准指导,提升素养培育引领效能

教师在小组学习中实施“三阶段指导法”:探究初期引导明确目标,通过问题链聚焦素养培育重点,如在立体几何学习中提问“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直观想象);探究中期提供方法支架,当学生思维卡壳时,给出“思维导图工具”“逻辑推理流程图”等辅助材料,而非直接告知答案;探究后期组织成果提炼,引导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如“从这次探究中你发现了哪些转化思想的应用?”(逻辑推理)。针对不同素养水平的小组实施分层指导:对基础薄弱组侧重基础方法示范,对优秀组拓展思维深度,如在数列递推问题中,引导优秀组探究“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转化规律”,实现核心素养的差异化培育。

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小组学习改革,需突破形式化困境,回归素养培育本质。通过科学分组构建互补环境、设计梯度任务落实素养目标、完善多元评价追踪发展、实施精准指导强化引领,可有效激发小组学习的深层价值。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转变角色为“学习设计师”与“思维引导者”,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化数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未来教学中,还需结合学情动态优化策略,丰富小组学习的形式与内容,使小组学习真正成为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J]. 叶婷 . 基础教育论坛 ,2023(23)

[2]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J]. 刘西平 .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16)

[3] 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 [J]. 郭建辉 .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06)

[4] 构建学习共同体之设置中心小组——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 [J]. 余涛 .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20)

姓名 : 黄芳香,出生年月 :1996.12,性别 : 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云南省曲靖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