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校园欺凌早期干预机制的建立与优化
梁大良
广西藤县天平镇新马开明中学 543311
一、引言
校园欺凌被定义为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区域的不良行为,实施者以肢体暴力、语言攻击或网络传播等方式,对他人造成生理与心理损害。农村学校受地理环境、家庭结构及教育资源等因素制约,其校园欺凌防治工作面临特殊难题,教师构建并完善早期干预机制可填补农村校园安全管理空白,有效阻断欺凌行为发生链条,这个机制还有助于保障农村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质量均衡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教育环节提供基础保障。
二、农村学校校园欺凌早期干预机制的建立与优化的价值
(一)有益于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青少年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心理承受能力尚未健全,农村校园欺凌早期干预机制的建立恰似构建校园防护屏障,欺凌行为初露端倪时,干预机制立即识别并介入,阻止受害者持续陷入恐惧和焦虑,有效介入阻断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等心理问题,保障心理发展轨迹。教育心理学研究证实早期干预显著削弱欺凌对学生认知、情感及社会适应的损害,安全环境培育积极自我认知,健康人际关系推动人格完善——这种系统性保护策略,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二)有益于维护校园教育秩序
校园是知识传播以及人才培育的场域,优质教育秩序构成教学活动有序运行的前提,欺凌现象高发状态下,学生注意力深陷恐惧和不安的泥淖,无法专注学习进程。科学构建早期干预机制能遏制欺凌行为扩散,维护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态,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中,教师专注教学,学生潜心求知,课堂效率显著提升,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这种良性循环促进农村教育品质提升,助力学生学业进步与未来发展,确保教育资源高效配置,教育功能充分释放。
(三)有益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农村地区属于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和谐稳定和社会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比如校园欺凌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受欺凌者容易滋生反社会心理,而欺凌者逐渐形成固化行为模式,潜在社会风险由此积累。构建早期干预机制,培育青少年法治观念、道德认知、共情能力,帮助他们确立价值判断标准与行动规范,促使农村青少年群体在良性校园生态中完成社会化过程,强化道德品质与社会适应力,让其成年后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动能。
三、农村学校校园欺凌早期干预机制的建立与优化的策略
(一)构建多维度预警体系
在农村学校校园欺凌早期干预中构建多维度预警体系需打破信息孤岛,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力量,学校内部可设立专门学生行为观察小组并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心理教师组成,定期对学生日常行为、情绪变动实行细致观察、记录,在家庭层面加大家校沟通渠道建设,经过定期家访、线上交流等方法实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与心理状态,社区则可利用网格员、志愿者等资源掌握学生在校园外的活动情况。比如,学校创建“班级联络员 - 教师观察团 - 家长信息站 - 社区协防队”四位一体的预警网络,班级联络员由学生自愿担任并负责观察班级同学的日常动态,一旦发现异常行为如某位同学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躲避社交,或是发生攻击性语言便马上向教师报告,教师观察团每周召开例会来汇总分析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于疑似欺凌苗头情况实行深入调查,学校和家长要维持密切联系,可定期组织家长培训,提升家长对校园欺凌认知、敏感度,社区协防队则在学生放学时段加大对周边区域巡查进而有效预防校外欺凌事件发生。借由这一体系,教师就会在欺凌行为发生前识别出多起潜在风险并使用干预措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开展针对性教育课程
农村学校在创建校园欺凌早期干预机制时可围绕校园欺凌主题开发针对性教育课程,引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化对欺凌行为认识的同时培育其正确应对方法。课程内容应涵盖欺凌行为的定义、表现模式、危害后果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经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致,着重培育学生同理心和人际交往本领来协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感受,从源头上减少欺凌行为发生。比如,农村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阳光校园,和谐成长”校本课程,由教师运用情景模拟方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亲身感受不同角色在欺凌事件中的心理变动和行为反应,经过角色扮演,学生透彻认识到欺凌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并且也体会到旁观者冷漠对待也许带来的不良后果。课程还设置“友谊桥梁”“冲突调解”等实践活动来引领学生学习怎样跟同学友好相处,掌握处理矛盾冲突的有效方法。
(三)完善心理干预和支持系统
教师对于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应马上做出有效的心理干预与支撑,这是满足其安全需求、恢复心理健康的关键途径,农村学校应创建完善的心理干预和支撑系统,提升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而且对于欺凌者也要实行心理疏导,协助他们认识自身行为的错误并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比如,农村学校在改良校园欺凌早期干预机制时着重加大心理干预和支撑系统建设,学校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到校来为学生做出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曾遭受欺凌的学生,心理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让他们改变因欺凌引发的消极认知,重建自信和安全感,对于有欺凌倾向的学生则运用团体辅导方法,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正确表达需求。这种方式让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校园中弥漫着积极向上的气氛,学生间的互助友爱变成校园文化主旋律。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农村学校校园欺凌早期干预机制创建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教师利用一定手段能有效预防、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这不仅仅为农村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也推动农村教育事业高品质发展。教师在今后需持续留意农村学校校园欺凌问题的新特点、新变动,在探索早期干预机制的同时为农村学生全面成长筑牢坚实防线,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参考文献:
[1] 刘惠超,刘天舒 . 基于积极行为支持的欺凌干预课程及其启示 [J]. 教育科学研究,2021(5):84-90.
[2] 赵福江,乔春江,由淑晶 . 预防校园欺凌的实验成效及模式特征 [J]. 教育科学研究,2020(11):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