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音乐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实践变革策略
潘金标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五中学 054000
引言
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情趣、情感表达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价值。新课标下,音乐教学不再以“会唱”为目标,而是注重文化理解与综合素养提升。探究式学习作为激发学生主动性和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使音乐课堂在内容、形式和互动上发生变革,推动学生从“听众”转向“参与者”。湘艺版音乐教材强调艺术性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为信息技术与探究式学习的融合提供了良好基础。本文将从现状、问题与对策三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音乐探究式教学实践,推动教学范式的更新与优化。
一、信息技术推动下的音乐探究式学习理念重构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深层变革,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习方式的重塑尤为显著。传统音乐教学以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内容,缺乏探索与多感官参与。而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多媒体资源、音乐制作软件、在线平台等广泛应用于课堂,极大拓展了学习的领域与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意表达。探究式学习强调问题意识、过程参与和反思改进,正与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相契合,两者结合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打破“讲授—模仿—练习”的传统模式,形成“发现—体验—建构—再创”的探究闭环。
湘艺版教材设计注重音乐文化背景、地域艺术特色与生活化体验的结合,强调通过“听、唱、奏、创”等活动构建学生的音乐认知与情感体验,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良好基础。比如六、七年级音乐教材讲解民歌的体裁形式,关于山歌、号子和小调的作品鉴赏,如何区分这几种形式,以及民歌的地域特色,在多媒体的视频和音乐中得到完美的呈现。
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调动方式与过程引导策略。如通过虚拟实景还原民俗音乐、音频比对分析曲式、多轨软件进行节奏重构等,使学生在动态探究中逐步建构音乐理解与表现力。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更在理念层面促使教学转向“教学生学音乐”的深层变革。
二、中小学音乐探究式学习的现实困境与技术赋能短板
虽然探究式学习理念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得到推广,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乡村学校或资源有限地区,技术融合和探究实施普遍面临障碍。教师观念更新缓慢是主要难点。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经验影响,对探究式学习理解不足,教学仍以技能训练为主,缺乏课程整合思维与创新意识。技术使用也存在局限,许多教师虽具备基础操作能力,却常停留在播放视频、展示幻灯片等层面,难以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究环节缺乏生成性与互动性。比如乡村学校技术设备缺口的具体表现 ( 如某地区仅 30% 学校配备音乐制作软件 ); 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的具体短板 ( 如 80% 教师仅会使用 PPT 播放音频,无法操作多轨编辑工具)。
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不均亦是瓶颈。探究式学习需学生具备自主搜索、筛选信息和表达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资源理解、任务分工、创意表达等方面差异明显,影响探究效率与成果质量。更为关键的是,现行教学评价仍偏重成果,忽视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与协作能力,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真实成长。这些问题导致探究式音乐教学虽形式丰富却难以落地,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此,亟需在理论指导、实践路径与支持机制上协同推进,构建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有效方案。
三、基于湘艺版教材的信息化探究式教学策略重构
湘艺版音乐教材以其丰富的艺术内容与地域文化底蕴,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内容基础和方法支点。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教材结构与教学目标,合理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任务为载体的信息化探究活动,推动学生在“听、感、做、说”的全过程中实现音乐学习的深化与拓展。教学组织上,应转变流程,从“先讲后练”转向“先探后建”,通过问题引入、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思考,再借助技术组织小组合作、资源查阅、音乐创作等活动,最终在师生共评中实现知识的建构与迁移。
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数字教材与本地资源,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支持系统。如结合湘艺教材中的民间音乐单元,学生可借助线上资料了解地方音乐特征,再通过音频剪辑与歌词创作工具进行音乐再造,实现对本地文化的理解与创新表达。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充当“引导者”与“协作者”,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即时反馈,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深化理解,在表达中拓展创造。还应加强与美术、语文、历史等学科的联系,开展跨学科主题项目,促进音乐学习整合发展,推动课程资源的多维融合。
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学支持体系建设路径
要实现探究式音乐教学的深度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支撑因素。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掌握技术操作能力,更应具备整合教学目标、学生需求与技术工具的综合设计能力。为此,应建立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专题研讨、实践工作坊、校本教研等形式,提升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理念、项目化课程设计与数字工具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同时,应构建多层次的教学支持体系,包括校级教研资源库、区域教学联盟与专家指导平台,推动经验分享与共同成长。
此外,学校层面需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配备适用于音乐教学的数字终端与音响设备,保障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应建立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机制,对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阶段性跟踪与反思调整,形成教学改进的良性循环。对于学生层面,应通过分层任务设计与差异化引导,帮助其逐步建立自主探究能力,避免“形式化”探究带来的参与疲劳与认知负荷。同时,在课程评价中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过程性评估与成果展示机制,鼓励学生将探究结果以多样形式表达,如舞台演出、微课录制、创意海报等,强化学习成果的真实转化与自我效能感的建构。
五、结语
信息技术为中小学音乐探究式学习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理念更新与课堂生态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湘艺版教材作为富有艺术性和地域特色的课程载体,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探究式学习的整合应用具有坚实基础与广阔空间。然而,要真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成效,仍需在教师专业成长、课堂设计优化与机制保障完善等方面持续推进。未来,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路径、以技术为支撑的综合发展方向,努力构建富有艺术魅力与时代气息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坚实支撑。唯有如此,信息技术与探究式学习的融合方能真正服务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 欢 . 信 息 技 术 在 中 小 学 音 乐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艺 术 科技 ,2019,32(02):251.
[2] 张婧 .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 上旬刊 ),2018,(08):122-124.
[3] 韩玉荣 . 探究式学习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J]. 北方音乐 ,2020,(24):149-151.
本文系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2024 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立项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小学音乐学习变革研究”(课题编号为XD20240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