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历史导入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齐颖

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 110031

引言

初中历史课程在育人体系中扮演着知识启蒙、思维养成与价值观引导的多重角色。在“双减”与新课标改革共同推进的背景下,历史教学逐渐由知识灌输转向素养导向,课堂结构由封闭讲授向开放建构演进。其中,导入作为课堂的起始环节,是学生走入历史情境、激发认知动力、厘清学习目标的关键通道。但现实教学中,历史课堂导入常因设计乏力、逻辑薄弱或缺乏学科内涵而沦为表层形式,难以真正实现启智启思的作用。因此,围绕“导入如何真正为学生打开学习之门”这一核心问题,探索具有历史学科特质、契合学生认知规律、服务课程目标的导入策略,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基于新课标要求,从功能定位、现状问题、优化路径及实践机制等方面,系统分析导入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实践方向。

一、课堂导入的功能定位与教学价值

课堂导入不仅仅是引出课题的“开场白”,更是连接学生经验与新知的桥梁,是课堂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第一推动力。在新课标框架下,教学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轴,而是强调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建构知识。导入环节因此不仅要有趣、能吸引注意,更要有效设定学习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与思考。在历史学科中,导入可以构建历史背景,激发学生时空想象,也可以利用史料、影像、图片、地图或简单史实推理活动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初步理解与探索意愿,进而形成对学习内容的初步兴趣与探究方向,为整节课的深入开展做好认知准备。

通过有效导入,教师可在无形中传递本课学习目标,暗示知识结构,形成学生对整堂课的整体认知与逻辑期待,为后续教学活动打下基础。课堂导入不仅承载情境设置的功能,更兼具知识生成的逻辑起点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主体参与意识。情境、逻辑与情感三种功能在导入环节中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历史素养的培育,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前提保障,更是新课标理念落地的重要支撑环节,对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型也具有推动意义。

二、历史导入实践中的问题表现与根源分析

尽管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但在实际课堂中,其功能常被弱化甚至误解。一方面,部分教师将导入局限于“趣味吸引”,通过播放视频、讲故事等手段来博取关注,却忽视了导入应与教学目标紧密对接,使导入与主体教学内容出现断裂,削弱了教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另一方面,导入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设计,大多停留在“提问一个泛泛问题”或“复习旧知”层面,难以激发学生深度参与与思维迁移。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教师备课压力大、对学情判断不精准,导入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不能体现学生差异,也不能引发有效思维冲突,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和课堂节奏,甚至引起学生认知失衡或学习兴趣的流失。

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滞后,对导入设计缺乏足够认识,也缺少系统培训与机制引导。学校在教学流程中未将导入环节作为可评价、可优化的教学要素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导致导入往往被“弱化为仪式”,缺少实质作用。同时,部分教材缺乏明确导入指导,教师在设计中缺乏参考框架,也制约了实践水平的提升。如何从理念、机制和资源上重构导入设计生态,是当前教学改革需正视的现实问题,也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深层次提升。

三、导入策略的构建方向与课堂融合实践

提升导入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契合、方式多样”的策略体系。在目标层面,导入应围绕单课学习目标展开,服务于关键概念理解、历史背景构建与思维起点设定,确保教学重心提前嵌入导入环节。在内容层面,应注重选取具学科价值的史料、事件或图像,体现历史性与问题性相结合,使学生在观察与分析中自然激发探究意愿。在方式层面,可结合动画片段、角色扮演、简短史料分析等形式,构建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表达欲望,同时兼顾情境真实性与学生认知基础之间的平衡。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 课 商鞅变法》为例,教师可通过展示一则“商鞅立木取信”的历史故事图解导入,提问“一个政令要靠竖一根木头就能赢得百姓信任吗?为什么这样做有效?”激发学生对“变法是否容易被接受”“秦国为何能走上强国之路”等问题的兴趣。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法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关系,并自然过渡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意义”的教学主题。这种将历史事件细节转化为探究问题的导入方式,不仅贴近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也有助于形成问题驱动的学习动因,同时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讲授走向思维建构。

四、保障导入质量的机制构建与教师发展支持

导入质量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赖教师个人经验与灵感,而应通过制度化机制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共同实现。学校应将导入设计纳入教研议题与课例评价体系中,在备课、说课与公开课环节强化导入教学的规范意识。同时,构建导入教学资源库,积累不同类型课程导入案例供教师借鉴与融合,推动教师形成属于自己的导入风格,并通过教学比武、优质课评比等方式激励优秀导入模式的传播与再创造。

教师专业发展层面,应在岗培训中增加导入设计专项课程,通过模拟教学、课例评析与集体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对导入目标、内容选择与方式创新的理解力与执行力。还可鼓励教师将导入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借助多媒体资源、自主学习平台等拓展导入的技术空间,增强学生的感官参与与课堂互动。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加强对导入教学的专项研究与经验总结,推动导入策略理论化、模块化,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导入策略不应仅作为课堂前几分钟的“热场工具”,而应作为课程内容有机组成部分,嵌入到整个教学流程的逻辑结构中,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通道”。

结论

初中历史导入教学作为课程结构中关键而易被忽视的环节,在新课标“素养导向、问题导向、情境引领”理念引导下,应实现从“吸引开场”到“激发思维”的深度转型。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现状,分析了导入中的问题与成因,指出有效导入应坚持教学目标引领、学科特性融合与学生认知适配三大原则,并通过教材案例实践提出优化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学校制度保障与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使课堂导入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问题意识与提升历史素养的重要平台,为历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一凡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0.DOI:10.27684/d.cnki.gxndx.2020.004263.

[2] 段爱平 . 新课标下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途径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10):21-23.

[3] 马 加 超 . 新 课 标 背 景 下 的 历 史 跨 学 科 教 学 策 略 [J]. 天 津 教育 ,2024,(08):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