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的融合培养路径
范晓枫
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 安徽合肥 230012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理性思维形成与创新潜能激发的关键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纳入六大核心素养,而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需在教学中融入这两种素养的培育。
二、立足真实情境,培育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基于事实的理性思考与逻辑推理,真实情境是培养这一素养的最佳土壤,可通过案例、时政等素材实现教学目标。
(一)结合法治案例,强化实证与推理能力
法律案例蕴含严谨的逻辑与实证精神,适合作为培养科学精神的载体。在《做守法的公民》教学中,可选取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如“画师原创作品被擅自商用”,引导学生分组查阅《著作权法》条款,梳理“证据固定—调解申请—诉讼提起”的逻辑链条,在推演中体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科学原则。这种基于真实案例的探究,既能深化法律知识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推理的思维。
(二)聚焦时政资源,培养辩证与质疑精神
时政热点是社会现实的缩影,蕴含多元价值与复杂逻辑,可作为培养理性批判精神的素材。针对 AI 技术发展这一热点,在《绽放生命之花》教学中,通过“AI 带来的便利与挑战”议题链,引导学生从“技术应用边界”“人类价值定位”等角度辩论。学生在收集案例、分析利弊的过程中,能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形成辩证认知,这正是科学精神中理性质疑的核心体现。此外,利用“课前五分钟”分享时政热点,如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的文化内涵,可引导学生从现象追问本质,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
(三)链接生活问题,提升证据与分析能力
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落地于生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用证据说话”。在《公民义务》教学中,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主题,引导学生分组收集不同收入群体的纳税数据、政策调整后的民生变化等官方信息,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纳税义务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这种基于真实数据的探究,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结论需以证据为支撑”,强化实证精神。
三、融入科创实践,激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体验,将科创活动与课程内容结合,能让学生在“做中学”中突破思维定式,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一)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微型科创任务
教材中的诸多主题为科创实践提供了切入点,围绕知识点设计贴近生活的任务,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教学中,布置“家庭小发明”任务,鼓励学生制作传声电话、简易节水装置等;在“社会责任”相关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校园安全提示机器人”“社区垃圾分类指引装置”等作品。这些任务既呼应课程中“责任担当”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创新价值。
(二)通过创客活动培养“创造者”思维
传统教学中,学生多是知识的“接收者”,而创客活动能让学生转变为“创造者”。在课程中引入简易编程、3D 创意设计等内容,例如利用 Scratch 软件制作“法治宣传动画”,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权利与义务”关系模型。这种实践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他们在“从 0 到 1”的创造过程中,体会“突破常规、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同时,任务设计需兼顾学生能力水平,如采用可视化编程降低技术门槛,确保创新热情不被技术难度消磨。
(三)以竞赛与展示激发持续创新动力
竞赛是检验创新成果、激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方式,可组织校级创客大赛,设置“生活改进类”“公益服务类”等与道德与法治主题相关的赛道。例如,在“公共利益”教学后,举办“社区便民工具设计大赛”,学生需在作品说明中阐述设计如何体现“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理念。赛后通过公众号展示、现场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这种正向反馈能持续激发创新意愿。
四、创新教学模式,深化素养培育
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需依托灵活的教学模式与多元的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流程的优化与评价维度的拓展,让素养培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构建“线上 + 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平台打破课堂边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互动交流的空间。学校可建立道德与法治学科公众号,定期推送科创知识、时政评析等内容;各年级子公众号发布课前预习微课、课后拓展任务,如“AI 伦理辩论素材包”“家庭科创任务指南”等。线上平台还可设置“疑问留言区”,实现师生实时互动,让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这种模式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能培养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推进“校企联动”拓展实践场域
科创实践需要资源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外部力量,能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与更广阔的平台。可联合本地科技企业开展“法治与科技”主题工作坊,让学生在工程师指导下制作“青少年网络保护宣传机器人”;邀请法律工作者参与创客作品评审,从“社会价值”角度提出改进建议。这种联动不仅能提升科创活动的专业性,还能让学生体会“科技服务社会”的意义,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三)实施“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
传统评价侧重结果,而素养培育需关注过程与多元表现。可构建“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 + 社会反馈”的评价体系:学生在完成科创作品后,先自评设计思路与创新点;小组互评时重点关注“是否基于事实分析问题”“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教师点评侧重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的成长;还可通过网络投票让家长、社区人士参与评价,如“最佳社会价值奖”评选。这种多元评价既能全面反映学生素养发展,又能让学生在反馈中学会客观认识自我与他人。
参考文献:
[1] 刘小春 .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J]. 亚太教育,2022(22):158-161.
[2] 欧月丹 . 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J]. 中学政史地,2024(9):9-10.
[3] 谢黎枝 . 利用时政资源培养科学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创新探究[J]. 新智慧,2024(3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