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钛缆在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汪如煜 杨劲松 王玮 朱兆钦 李敏
武警甘肃总队医院 73005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采用该方法的患者越来越多,并且伴随着假体周边骨折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此类患者尽管假体固定稳固,但仍存在近端骨折块滑移风险。在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手术方法为锁定钢板联合钛缆环扎内固定,这种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具有较好的固定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假体周边的骨折,改善患者的预后,加快患者的康复。
1 钛缆特性
钛缆具有高强度、优异的抗疲劳性和良好的韧性,具有 3-6 倍于相同直径钢丝的抗拉强度,而其耐疲劳能力则优于钢丝9-48 倍;聚合物缆绳因老化而逐步衰减,其机械性能也相应降低,钛缆具有优异的力学稳定性和耐磨耗性能;在拉伸载荷作用 24 小时后,钛缆未出现显著蠕变;而聚合物缆绳在持续载荷下会发生渐进性伸长直至失效。而聚合物材料的钛缆会发生长期的蠕变,直到试验失效。采用特殊的压紧装置,精确掌握钛缆缠绕力,在适当的拉力状态下,可避免骨骼过度拉伸损伤,同时保证固定的牢固性与可靠性。此外,钛缆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没有任何的副作用,也没有任何的杂质,可以保留在人体内,不会对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产生干扰。
2 钛缆的临床应用现状
采用钛缆治疗髌骨骨折,目前普遍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等方法重建膝关节伸肌群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较短时间完成膝关节功能锻炼。目前常见的几种紧固方式有:环扎法,张力带法,克氏针固定法,张力带固定法最为常用,经典术式为 AO 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将 2 根克氏针纵向穿过骨折线,4 根暴露的针末端用“8”型缠绕,通过钛缆在髌骨前端产生的张力,抵消骨折块间的张应力。但是,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关节纤维化、膝关节僵直,钛缆断折造成痛苦或者是移位。在其它类型的带钛缆内固定中,股骨粗隆下骨折多呈螺旋状或长斜型,钛缆环扎结合髓内固定可实现解剖复位,可使断口处与钢板间的接触面增大,避免了近端内翻,降低了剪切力和侧向拉力,避免了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克氏针联合钛缆张力带治疗 ACL 胫骨止点撕裂骨折,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此外,对于踝关节和下胫腓联合损伤,钛钛缆也是很好的选择。
3 钛缆在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具体应用
3.1 钛缆在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在医疗上,目前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是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保持伸肌的连续性来达到预防关节炎的目的。在此技术中,常用的紧固方式有:用钛缆缠绕张力带等。张力带固定是经典手术方式,再加上切口处的缝线采用“八”字形固定,这样就可以在髌骨前方产生的张力,来平衡断骨的张力。术后若出现关节纤维化、膝盖僵硬等情况,则有可能出现钛缆引起的剧烈疼痛,从而影响疗效。研究表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部分患者需二次手术,且疗效欠佳。应用中,钛缆自身的机械特性与生物相容性存在缺陷,选用性能更佳的钛缆替代常规钛缆,减少外来物质的影响,同时,钛缆在绷紧前易发生弯曲,与钛缆配合使用,可将钛缆插入小孔内,可有效地缓解克氏针的松动与拔出问题。基于 A0 型张力带,设计新型的“中空”型张力带,即采用两根中空钉并置入,通过两根中空钉构建“8”字形固定结构,将其与传统的“T”型钢板形成新型“张力带”。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新型中空张力带固定强度优于传统 AO 固定,可以避免膝盖的僵直,也可以减少活动的幅度,而且在治疗髌骨骨折时,可以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减少术后的副作用。所以,对于各种髌骨骨折,都能用钛缆进行内固定。
3.2 钛缆在寰枢椎不稳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外伤或畸形可导致寰枢椎正常解剖关系改变,当颈椎受到压迫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造成很大的治疗难度。实践证明,寰枢关节失稳手术需兼顾枕颈部屈伸及旋转活动功能的保留。钛缆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上运用已久,最初采用Gallie 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有研究人员建议采用两个侧弓-椎板间置入骨折块,并辅以钛缆进行固定。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单一钢丝的方法较为简便,但对于寰枢椎后骨组织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钛缆固定可能因操作不当对脊髓产生压迫,从而使患者的扭转能力变弱,从而使移植的成功率受到很大的影响,术后经常要进行外固定。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固定理念的改变,出现了多种新型内置物,主要有寰枢椎板钩加压内固定方式和椎弓根钉内固定,不同类型的内固定方式各不相同,不同的固定方式也不一样。
3.3 钛缆在肩锁关节脱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当患者出现肩锁关节脱位时,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对于这种情况,需对喙锁韧带复合体进行解剖重建与固定,若采用钛缆来进行固定,那么就必须以锁骨上方的喙突基为圆心,以这个位置为圆心,将钛缆放入,然后拉紧。一般而言,喙锁韧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所以它的方向是有限制的。在肩锁关节固定过程中,需避免对周围软组织造成医源性损伤。在相应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对钻孔的位置进行相应的调节,使得近端孔和远端孔都符合相应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模拟特定的韧带方向。将该材料用于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中,可有效地预防和改善患者的预后,且疗效更为显著。采用经喙锁钛缆进行肩关节的前后位移的控制要优于锁骨钩钢板,且无需二次手术取下,使用 Endobutton、TightRope 钢板、缝合锚及自体 / 异体韧带等均可作为肩锁关节脱位的修复材料。
4 钛缆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
利用 CT 影像学模型,将 3D 打印钛基固定片与钛缆复合,对诸如胫骨平台粉碎等复杂骨折进行精确的解剖复位,从而克服了常规环扎无法达到理想匹配度的难题。研究团队计划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技术融合:利用选区激光熔化法制备具有 60%~70% 孔隙度、同时具有良好稳定性和良好骨生长性能的钛缆3D 支架。在金属钛绞线上植入微小的压阻传感器,实现对骨折部位的动态监测,并通过蓝牙技术将信息传递到手机上,帮助医师对骨折的修复过程进行评估(例如:2025 年美国 FDA 认可的 SmartCable)。采用可降解的 Zn 基植入钛缆,通过锌基材料降解产生的微电流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并通过降解产物的离子释放实现对材料的局部微环境的调节。
在 C 臂机器人引导下,采用 2~3 个 5mm 小的小切口,实现了对钛缆的经皮穿刺和张力调整,适合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和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且操作周期比传统的方法减少 40% 。研制一种新型的钛合金钢丝绳拉紧机构和锁紧机构,对手术过程中的张力进行精确定量(误差为
)。应用钛金属索结合锚钉,于冈上腱止点生成“8”型张力带,术后 6 个月肌腱愈合率达 92% 以上。采用钛缆环扎联合 Bunnell 缝线,可以在2 周内就进行踝部的功能运动,减少了跟腱的粘连。
结语:
骨科的发展,离不开新的材料、新的固定工具与技术,这与生物力学的理论有很大的联系,而现实生活中,骨与关节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就要求在手术过程中,所采用的材料要有更好的特性,要有更多的功能,与人体解剖结构实现完美契合,而不会有任何副作用。钛合金具有优良的耐磨、耐腐蚀、高韧性等特点,是制作骨科支架的理想选择,在创伤外科领域,采用钛缆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本格 ; 李佳青 ; 田野 . 钛缆在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21(05)
[2] 董晓敏 ; 郑元波 ; 傅家兴 . 新型钛质带孔克氏针联合钛缆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