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应用与评价

作者

张红雷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洪河农场有限公司

摘要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通过插秧机集成施肥装置,在插秧同时将肥料精准施于秧苗侧下方3-5厘米土壤中,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该技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10-25%),减少化肥用量(10-30%)和追肥次数,促进水稻增产(5-10%)并改善品质;同时降低氨挥发(30-50%)和面源污染风险,兼具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应用需配套缓释肥、平整田块及规范操作,面临设备成本高、肥料适配性及土壤适应性等挑战。未来需优化智能设备、专用肥料及农艺规程,加强政策支持以推广普及。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肥料利用率

1. 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概述

1.1 技术原理与核心构成

该技术的核心原理在于“同步”与“侧深”。“同步”指施肥动作与插秧动作由同一台机器在同一作业行程内完成,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协同,互不干扰。“侧深”则指施肥的位置位于秧苗根系侧下方一定深度和距离的土壤中,既避免了肥料与秧苗根系直接接触造成“烧苗”,又利于根系早期吸收利用,同时显著减少了肥料暴露于地表导致的挥发、径流损失。其核心构成主要包括:高性能的乘坐式或手扶式插秧机作为基础平台;安装在插秧机上的专用侧深施肥装置(通常由肥箱、排肥器、输肥管、开沟器/施肥刀等组成),负责肥料的储存、计量、输送和开沟深施;精准控制系统(机械式或电子式),用于调节施肥量、深度以及与插秧动作的同步性;以及配套的农艺管理要求。

1.2 主要技术参数与作业要求

该技术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一系列关键技术参数的精准控制。首先,施肥深度和侧向距离是核心参数,通常要求深度在3-8厘米(根据土壤类型和水分调整,以5厘米左右为佳),侧向距离秧苗3-5厘米,确保肥料处于根系活跃区且避免伤根。其次,对肥料性状有严格要求,推荐使用颗粒均匀、硬度适中、吸湿性低、不易结块的缓释型或控释型复合肥料或掺混肥料(BB肥),以保证排肥顺畅、计量准确,并延长肥效。作业前需进行精细的田间准备,要求田面平整、泥浆沉实适度(达到“花达水”状态),水深控制在1-3厘米,过深或过浅均影响作业质量和施肥位置。作业速度需保持匀速(一般4-6公里/小时),以保证插秧质量、施肥深度和均匀性。

2. 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实践

2.1 应用区域与实施条件

该技术在我国东北单季稻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以及南方籼稻区等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水稻主产区应用较为广泛。其成功应用需要满足一定的实施条件:一是要求地块相对集中连片、田块平整、排灌方便,便于大型机械作业;二是需要配套适宜的农艺措施,包括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采用标准化育秧技术培育适龄壮秧、科学的水分管理(尤其是分蘖期和孕穗期的水层控制)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三是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需掌握设备的操作、调试、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技能,因此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至关重要。

2.2 技术操作流程与关键控制点

技术的应用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作业前的充分准备,包括检查调试插秧机和施肥装置各部件(如开沟器/施肥刀深度、排肥器间隙、传动机构等),根据目标施肥量和肥料特性校准排肥量,准备符合要求的肥料并装入肥箱。其次是田间作业,操作手需保持匀速直线行驶,密切关注插秧质量(穴距、株数、深度)和施肥状态(输肥管是否堵塞、施肥深度是否稳定、肥料是否准确施入预定位置)。关键控制点在于:设备安装调试的准确性(深度、排肥量)、肥料性状的符合性(防潮防结块)、田间水层的适宜性(“花达水”)、作业速度的稳定性以及作业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排除堵肥、漏施等问题)。作业后需及时清洁保养设备,特别是排肥器和输肥管,防止肥料残留腐蚀或堵塞。

3. 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评价

3.1 综合效益分析

该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显著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方面最为直观:首先,通过将肥料精准施于根系活跃区并减少损失,显著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普遍可比传统撒施提高10-25个百分点,在有效养分供应充足的前提下,可减少化肥总施用量10-30%,直接降低肥料成本;其次,该技术将基肥和部分分蘖肥一次性施入,大幅减少了后期追肥次数和人工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用工成本;再者,由于促进了水稻前期早生快发、中后期稳健生长,通常能实现稳产或增产(增幅约5-10%),并有助于改善稻米品质(如降低垩白度、提高整精米率),提升市场价值。生态效益尤为突出:深施减少了肥料(尤其是氮肥)暴露于地表水层和大气中的机会,有效降低了氨挥发损失(可降低30-50%)和因降雨径流、排水造成的氮磷面源污染风险,对保护水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积极作用;同时,精准施肥避免了肥料在土壤表层的过量富集,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和长期地力。社会效益体现在:该技术是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典范,推动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的提升;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契合国家“化肥零增长”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是推动水稻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技术路径。

3.2 技术应用效果对比与问题诊断

与传统施肥方式(如插秧前撒施基肥、插秧后多次表施追肥)相比,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在肥效持久性、养分利用率、劳动效率、环境友好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传统方式肥料损失大、利用率低、用工多、易造成环境污染,而该技术则有效克服了这些弊端。然而,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一是设备投入成本较高,高性能的侧深施肥装置及配套插秧机价格昂贵,对个体小农户而言初始投资压力较大;二是对肥料性状要求严格,普通复合肥易吸湿结块导致排肥不畅、堵塞,需要配套使用颗粒均匀、硬度高、缓释性好的专用肥料,增加了成本且专用肥供应体系尚不完善;三是技术应用效果受土壤质地、水分状况(如过烂或过硬)、田块平整度等田间条件影响较大,在部分土壤(如沙质土保肥性差、粘重土开沟困难)或地形复杂区域适应性有待提高;四是操作技术要求相对复杂,设备的安装、调试、校准、维护以及作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确保施肥深度和位置的稳定性)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和经验的操作人员,推广初期存在技术门槛;五是部分区域反映一次性深施后,在水稻生育后期可能出现脱肥现象,对精准施肥量和肥料配方的科学性提出更高要求。影响技术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设备性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肥料类型与质量的适配性、田间作业条件的适宜性、配套农艺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结论

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是推动水稻生产绿色转型的核心创新。其通过“同步”“侧深”的精准作业模式,突破传统施肥局限,实现三大核心价值:经济效益:减少化肥用量10-30%、降低人工成本,增产5-10%并提升稻米品质;生态效益:显著抑制氨挥发(30-50%)和氮磷流失,助力面源污染防控;社会效益:缓解劳动力短缺,促进标准化生产,响应国家“化肥零增长”战略。

参考文献)

1.罗锡文, 王在满, 曾山, 等. 水稻精量穴播与同步深施肥技术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21): 1-10.

2.张洪程, 许轲, 戴其根, 等. 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的增产机制[J]. 作物学报, 2020, 46(4): 48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