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优化策略研究
刘小军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山寨回族乡南阳洼小学
摘 要:在智慧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因评价维度单一、反馈滞后、主体局限等问题,难以适配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本文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核心,结合小学数学学科逻辑性、实践性特点,从评价体系重构、技术工具赋能、评价生态构建三个维度,探索教学评价优化路径。研究提出,通过搭建“知识-能力-素养”三维评价框架、依托智能技术实现学习过程动态追踪、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协同评价机制,可突破传统评价的局限性,提升评价的全面性与精准性,最终达成“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为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智慧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优化策略;核心素养;过程性评价;多元协同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推动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智慧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领域,传统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评价内容聚焦知识记忆与解题正确率,忽视数学思维、实践应用等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方式依赖期末纸笔测试,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持续关注,难以捕捉学生能力成长的动态轨迹;评价数据处理依赖人工,反馈周期长,教师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导致评价与教学脱节,无法满足智慧教育下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需求。
(二)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本研究将智慧教育技术与教学评价理论深度结合,突破传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认知局限,丰富小学数学评价的理论体系,为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研究提供新视角。实践层面,研究提出的具体策略可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进而推动数学核心素养落地,为一线教师开展评价改革提供可操作的路径。
二、智慧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核心特质
智慧教育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本质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评价-教学-学习”的闭环,其核心特质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综合性:打破“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逻辑,从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素养培育三个层面综合评价。例如评价“圆柱与圆锥”知识点时,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计算体积,还关注其是否能通过实物操作理解公式推导过程,以及是否能结合生活场景(如饮料瓶设计)提出合理的体积优化建议。
2、动态性:依托智慧教育工具(如互动平板、教学APP),实时记录学生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学习过程数据,替代传统“一考定优劣”的静态评价。通过持续追踪,完整呈现学生从“理解概念”到“灵活应用”的能力发展轨迹,让评价更贴合学习的本质规律。
3、协同性:突破教师单一评价主体,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协同评价网络。学生通过自评反思学习过程,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同伴通过互评交流解题思路,实现思维碰撞;家长通过反馈学生家庭数学实践(如购物计算、家庭测量)的表现,补充课堂评价的盲区,共同形成全面、立体的评价结果。
三、基于智慧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优化策略
(一)构建“三维四层”评价指标体系
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搭建层次清晰、可操作的评价框架,覆盖学习全维度,确保评价全面且精准:
(1)、知识维度:聚焦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分为“识记-理解-应用-迁移”四层。例如评价“比例的意义”,“识记”指能复述比例的定义,“迁移”指能将比例知识应用于解决“地图比例尺换算”“溶液浓度调配”等跨场景问题。
(2)、能力维度:涵盖运算能力、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实践应用四大核心能力,每个能力维度分为“基础-进阶-创新”三层。例如评价“逻辑思维”,基础层关注能否按步骤解题,进阶层关注能否用多种方法解题,创新层关注能否发现题目中的隐藏规律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依托智慧技术实现评价精准化与动态化
1、课堂实时评价工具的深度应用:利用互动教学软件(如希沃白板、ClassIn)的即时反馈功能,在讲授“百分数的应用”时,通过推送课堂练习题,实时收集学生答题情况。教师可根据系统生成的答题分析,快速定位共性问题(如折扣计算中原价与现价混淆、税率应用错误),立即开展针对性讲解;同时,对答题速度慢、错误率高的学生进行单独关注,通过一对一推送辅助资料,实现“因材施教”。
2、数字化学习档案的构建与应用:借助学校智慧教育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自动汇总课堂表现、作业完成、错题记录、参与实践活动等数据。平台通过梳理这些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清晰呈现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模块(如“分数除法”“图形变换”)与能力发展趋势(如“逻辑思维提升快,但实践应用不足”)。教师可据此调整教学内容与节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学生也可通过查看报告,明确学习方向,增强自主学习的针对性。
(三)建立多元协同评价机制
1、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的落地路径:设计结构化自评表,引导学生每周从“知识掌握程度”“课堂参与度”“错题反思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例如让学生记录“本周最难的知识点”“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的”“下次如何改进”,培养反思能力。同时,开展“解题思路分享会”,在完成“鸡兔同笼”“图形面积计算”等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分组分享解题方法,同伴从“思路清晰度”“方法创新性”“表达逻辑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通过思维碰撞促进互相学习,提升评价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2、家校协同评价的推进策略:通过班级智慧平台或家校群,向家长推送“家庭数学实践任务”,如“计算家庭每月水电费的变化趋势”“测量房间面积并设计家具摆放方案”。家长无需具备专业数学知识,只需记录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如是否主动思考、是否尝试多种方法、遇到困难时如何解决)与结果,将评价反馈同步至平台。教师结合课堂评价与家庭评价,形成更全面的学生成长画像;家长也能通过参与评价,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数学学习状态,增强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在今后,我们将从三个方向深化:一是进一步优化评价工具的易用性,开发更贴合小学数学教学场景的智能评价模块,如针对“空间观念”的AR评价工具、针对“逻辑思维”的自适应测评系统;二是加强教师、学生、家长的评价能力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实践案例分享,提升三方参与评价的专业性与积极性;三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评价的深度融合,实现评价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反馈,让智慧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有力支撑,助力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备注:该论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课题《基于智慧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优化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PL[2025]LXH8201)》阶段性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