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人工种草的重要性与对策研究
次德吉
西藏那曲尼玛县农牧业科技服务站
摘要: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作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亚洲水塔”关键节点,面临草场退化、草畜矛盾突出等生态与发展难题。人工种草作为破解高海拔地区生态保护与畜牧业转型矛盾的核心路径,在该县已取得显著实践成效。本文结合尼玛县人工种草实践经验,系统分析高海拔地区人工种草的生态、经济与社会重要性,针对高寒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科学对策,为同类地区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人工种草;生态保护;畜牧业转型;尼玛县
地处羌塘高原腹地的尼玛县,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与长期超载放牧现象,造成草原退化和沙化趋势十分明显,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既对“亚洲水塔”生态安全构成威胁,还阻碍了依托草地畜牧业的民生发展,自2010年西藏启动人工种草项目后,尼玛县历经多年实践,于平均海拔5000米区域成功达成牧草规模化种植,摸索出多种适配模式,深度探究该县人工种草的重要意义与实施策略,对构建高原生态屏障、助力牧区可持续发展具备重要现实意义。
一、尼玛县人工种草的核心重要性
(一)生态修复:筑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高海拔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草地退化后自然恢复要历经数十年,人工种草成生态修复关键举措,尼玛县的实践证明,人工草地可让地面径流量削减47%、冲刷量削减77%,大幅增强了水土保持的能力,2023年,该县拿出7355万元实施11.10万亩人工种草项目,沙化土地风蚀强度大幅下降,植被覆盖度由平均不到30%提高到60%以上,有效抑制了“沙进草退”态势,人工种草为天然草场创造了休养生息的条件,借助优化轮牧制度,让退化草场植被恢复周期缩短六成,藏羚羊等珍稀动物栖息地逐步实现连片恢复。
(二)产业转型:破解草畜矛盾的根本路径
尼玛县传统畜牧业长期受“冬春缺草”困境所扰,过度放牧让生态压力进一步增大,借助人工种草提高单位面积饲草产量,打造稳定的饲草供给架构,万亩有机饲草基地里,燕麦平均能长到1.5-1.7米高,每亩产出的鲜草量是天然草场的8至10倍。自2021年起,该县推广种植燕麦等优质品种面积达9.6万亩,借助草颗粒加工这类产业链延伸办法,让冬春饲草缺口缩减40%,使牲畜越冬死亡率从15%降到了5%以下,全程机械化种草模式的施行,有力推动畜牧业从“靠天养畜”转变为“科学养畜”,为草牧业现代化筑牢根基。
(三)民生改善: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人工种草项目直接推动农牧民参与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中,尼玛县借助“合作社+牧户”模式,让2300余户农牧民参与到种草、收割以及饲草加工活动中,人均年增收逾8000元,“房前屋后、圈窝子”等小型种草模式,助力牧户达成“家门口种草、圈舍旁养畜”,既削减养殖成本又提升出栏收益。生态向好让旅游资源实现增值,进一步带动部分乡镇打造生态观光与特色养殖相融合的产业,造就“种草—养畜—旅游”的多元增收模式[1]。
二、尼玛县人工种草的实践困境
(一)自然条件制约显著
该县直至5月底才进入适合种植阶段,无霜期不到90天,面临较高的低温冻害风险,要是碰上晚霜,刚长出来的牧草会大片枯萎;土壤主要为沙质土,有机质含量不到1%,蓄水保肥效能欠佳,干旱时必须频繁灌溉,不然牧草成活率大概只有60%,且灌溉用水大多依靠季节性溪流,枯水期供水无法保障,气候变化造成极端降水和风沙天气高发,2023年夏天部分地区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毁坏了近千亩人工草地,春季沙尘暴刮蚀表层土壤、伤害幼苗,让种植难度和成本进一步提升。
(二)技术与资金保障不足
一些牧户欠缺科学种植的技术,出现盲目选种、粗放管理田间等情况,尤其是在苗期防寒、后期节水等关键技术方面掌握不足,造成同一地块不同牧户所种燕麦产量差距能达30%;大型播种与收割机械的覆盖率仅达35%,偏远牧区因地形条件受限,机械无法顺利进入,仍旧靠人工开展播种与收割工作,人均每日工作量不到机械的1/5,效率欠佳且人工成本在种植总成本中占比超40%,即便2023年投入资金超7000万元,不过资金主要集中在前期种子采购以及土地平整方面,后续在灌溉设施维护、退化草地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护资金缺口达30%,造成部分2021年种植的草地因缺乏管护产量逐年下滑[2]。
(三)产业链条尚未完善
饲草加工依旧以初级青干草为主导,颗粒、青贮等附加值饲料占比不到20%,而且加工过程缺少统一规范,部分产品水分含量超出标准易出现霉变情况,降低了市场认可度;产销对接体系存在缺陷,缺少常态化的供需信息沟通平台,牧户和加工企业、养殖大户之间信息存在偏差,2022年全县燕麦丰收,然而由于销路未提前对接,使得15%的干草滞销,2023年部分地区干旱,又出现饲草短缺,必须从外地调配,面临“丰年滞销、歉年短缺”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极大限制了经济效益提升。
三、优化人工种草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科学适配的技术体系
借助那曲市草原站的技术支持,构建“气候评价—品种筛选—模式适配”技术流程,通过遥感技术开展种植前气候适宜性的评估,防止盲目开展种草活动,着重推广经实践检验的燕麦、紫花苜蓿等19种适配品种,依据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模式:针对偏远牧户推广“房前屋后”小型模式,多户联合开展“科技示范村”模式建设,规模主体采用全程机械化模式。构建技术服务队伍,借助“集中培训+田间实操+线上答疑”模式,提高农牧民播种、施肥、防病虫害以及苗期防寒的技术本领。
(二)强化政策与资金多元支撑
秉持“政策引、项目推、技术促、典型带”工作思路,积极申请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建立人工种草补贴资金池,给购买机械设备的主体发放30%的购置补贴,对运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给予每亩50元补贴,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资金联动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饲草加工基地建设,优化灌溉、仓储等基础设施,把人工种草纳入生态补偿体系,向参与草场休牧且进行种草的牧户发放专项补贴。
(三)推动草业全产业链发展
扶持5-8家饲草加工领军企业,搭建区域性饲草交易平台,制订加工准则,研发颗粒饲料、青贮饲料等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构建“线上+线下”产销平台,对接那曲、拉萨等城市畜牧养殖的实际需求,确立订单式生产体系,依托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出“人工草地观光+特色畜产品体验”项目,收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结语
在尼玛县这样的高海拔地带,人工种草不是简单的植被复原工程,而是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的系统性举措,其重要意义不光体现在抑制草场退化、确保饲草供应的直接效益方面,更在于摸索出一条高原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途径,应对自然条件限制与发展瓶颈,应依靠技术创新、政策保障和产业拓展三管齐下,持续增强人工种草的质量与效益,这既助力尼玛县构建生态屏障、达成乡村振兴目标,还为我国高海拔牧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扎西央宗.西藏青稞种子良种繁育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4(5):38-40.
[2]黎勤全.红椿良种选育及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江西农业》,2024(1):123-125.
作者简介:次德吉(1993—),女,现初级职称,从事农牧业科技服务工作。